紫苏叶【解表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紫苏叶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名医别录》

别名:苏叶、赤苏、紫苏、皱苏、尖苏、香苏叶、鸡冠紫苏、子苏

来源: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(或带嫩枝)。

处方用名:紫苏叶

药性:辛,温。归肺、脾经。

功效:解表散寒,行气和胃。

临床应用:
1.风寒感冒,咳嗽呕恶
2.脾胃气滞,妊娠呕吐
3.鱼蟹中毒


1.风寒感冒。本品辛散性温,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,轻证可以单用,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。因其外能解表散寒,内能行气宽中,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,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,胸脘满闷、恶心呕逆,或咳喘痰多者,较为适宜。治疗前者,常配伍香附、陈皮等药,如香苏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治疗后者,每与杏仁、桔梗等药同用,如杏苏散(《温病条辨》)。
2.脾胃气滞,胸闷呕吐。本品味辛能行,能行气以宽中除胀,和胃止呕,兼有理气安胎之功,可用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,恶心呕吐。偏寒者,常与砂仁、丁香等温中止呕药同用;偏热者,常与黄连、芦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;若胎气上逆,胸闷呕吐,胎动不安者,常与砂仁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配伍。用治七情郁结,痰凝气滞之梅核气证,常与半夏、厚朴、茯苓等同用,如半夏厚朴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
此外,紫苏能解鱼蟹毒,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,能和中解毒。可单用本品煎汤服,或配伍生姜、陈皮、藿香等药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5~10g,不宜久煎。

方剂

1、参苏饮
2、香苏散
3、苏叶黄连汤
4、法半夏厚朴汤
5、正气天香散
6、天仙藤散
7、杏苏散
6、藿香正气散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挥发油:紫苏醛,紫苏酮,苏烯酮,矢车菊素,莰烯,薄荷醇,薄荷酮,紫苏醇,二氢紫苏醇,丁香油酚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菌
(3)抗病毒
(4)镇痛
(5)镇静
(6)抗炎
(7)抗过敏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抗氧化
(2)增强免疫功能
(3)平喘
(4)止血

炮制

除去杂质和老梗;或喷淋清水,切碎,干燥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叶片多皱缩卷曲、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,长4~11cm,宽2.5~9cm。先端长尖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具圆锯齿。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,下表面紫色,疏生灰白色毛,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。叶柄长2~7cm,紫色或紫绿色。质脆。带嫩枝者,枝的直径2~5mm,紫绿色,断面中部有髓。气清香,味微辛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叶表面制片:表皮细胞中某些细胞内含有紫色素,滴加10%盐酸溶液,立即显红色;或滴加5%氢氧化钾溶液,即显鲜绿色,后变为黄绿色。
本品粉末棕绿色。非腺毛1~7细胞,直径16~346μm,表面具线状纹理,有的细胞充满紫红色或粉红色物。腺毛头部多为2细胞,直径17~36μm,柄单细胞。腺鳞常破碎,头部4~8细胞。上、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,垂周壁波状弯曲,气孔直轴式,下表皮气孔较多。草酸钙簇晶细小,存在于叶肉细胞中。
(2)取〔含量测定〕项下的挥发油,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紫苏醛对照品,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l0μl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正己烷-乙酸乙酯(15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(3)取本品粉末0.5g,加甲醇25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浓缩至干,加甲醇2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紫苏叶对照药材0.5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乙酸乙酯-甲醇-甲酸-水(9:0.5:1:0.5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名医别录》:“主下气,除寒中。”
2.《滇南本草》:“发汗,解伤风头痛,消痰,定吼喘。”
3.《本草纲目》:“行气宽中,消痰利肺,和血,温中,止痛,定喘,安胎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