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名医别录》
别名:香茹、香草
来源: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处方用名:香薷
药性:辛,微温。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功效:发汗解表,化湿和中,利水消肿。
临床应用:
1.外感风寒,内伤暑湿,恶寒发热,头痛无汗,腹痛吐泻
2.水肿,小便不利,脚气浮肿
1.风寒感冒。本品辛温发散,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;其气芳香,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,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,症见恶寒,发热,头痛身重,无汗,脘满纳差,苔腻,或恶心呕吐,腹泻者,可收外解风寒、内化湿浊之功。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,故前人称“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”,常配伍厚朴、扁豆,如香薷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
2.水肿脚气。本品辛散温通,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,又能宣肺气启上源,通畅水道,以利尿退肿,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。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,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,如深师薷术丸(《外台秘要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3~10g。用于发表,量不宜过大,且不宜久煎;用于利水消肿,量宜稍大,且须浓煎。
注意事项: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,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。
1、香薷散
2、新加香薷饮
3、六和汤
化学成分:主要含挥发油:麝香草酚,香荆芥酚,百里香酚,聚伞花素,乙酸百里酯,乙醇香荆酯等;黄酮类成分:5-羟基-6,7-二甲氧基黄酮,5-羟基-7,8-二甲氧基黄酮,洋芹素等。
药理作用:
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,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。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伤寒杆菌、脑膜炎双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。海州香薷的水煎剂有抗病毒作用。此外,香薷酊剂能刺激肾血管而使肾小球充血,滤过性增大而有利尿作用。
除去残根和杂质,切段。
【性状】
青香薷 长30~50cm,基部紫红色,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,全体密被白色茸毛。茎方柱形,基部类圆形,直径1~2mm,节明显,节间长4~7cm;质脆,易折断。叶对生,多皱缩或脱落,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,暗绿色或黄绿色,边缘有3~5疏浅锯齿。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,苞片圆卵形或圆倒卵形,脱落或残存;花萼宿存,钟状,淡紫红色或灰绿色,先端5裂,密被茸毛。小坚果4,直径0.7~1.1mm,近圆球形,具网纹。气清香而浓,味微辛而凉。
江香薷 长55~66cm。表面黄绿色,质较柔软。边缘有5~9疏浅锯齿。果实直径0.9~1.4mm,表面具疏网纹。
【鉴别】
(1)青香薷 本品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多角形,垂周壁被状弯曲,略增厚;下表皮细胞壁不增厚,气孔直轴式,以下表皮为多。腺鳞头部8细胞,直径约36~80μm,柄单细胞。上下表皮具非腺毛,多碎断,完整者1~6细胞,上部细胞多弯曲呈钩状,疣状突起较明显。小腺毛少见,头部圆形或长圆形,1~2细胞,柄甚短,1~2细胞。
江香薷 上表皮腺鱗直径约90μm,柄单细胞,非腺毛多由2~3细胞组成,下部细胞长于上部细胞,疣状突起不明显,非腺毛基足细胞5~6,垂周壁连珠状增厚。
(2)取〔含量测定〕项下的挥发油,加乙醚制成每1ml含3μl的溶液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麝香草酚对照品、香荆芥酚对照品,加乙醚分别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甲苯为展开剂,展开,展距15cm以上,取出,晾干,喷以5%香草醛硫酸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1.《名医别录》:“主霍乱腹痛,吐下,散水肿。”
2.《滇南本草》:“解表除邪,治中暑头疼,暑泻肚肠疼痛,暑热咳嗽,发汗,温胃,和中。”
3.《本草纲目》:“世医治暑病,以香薷饮为首药。然暑有乘凉饮冷,致阳气为阴邪所遏,遂病头痛,发热恶寒,烦躁口渴,或吐或泻、或霍乱者,宜用此药,以发越阳气,散水和脾······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,如冬月之用麻黄。气虚者尤不可多服,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,不拘有病无病,概用代茶,谓能辟暑,真痴人说梦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