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芥【解表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荆芥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香荆荠、线荠、四棱杆蒿、假苏

来源: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
处方用名:荆芥、荆芥炭

药性:辛,微温。归肺、肝经。

功效:解表散风,透疹,消疮。

临床应用:
1.感冒,头痛
2.麻疹不透,风疹瘙痒
3.疮疡初起


1.外感表证。本品辛散气香,长于发表散风,且微温不烈,药性和缓,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。对于外感表证,无论风寒、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,均可广泛使用。用治风寒感冒,恶寒发热、头痛无汗者,常与防风、羌活、独活等药同用,如荆防败毒散(《摄生众妙方》);治疗风热感冒,发热头痛者,每与辛凉解表药银花、连翘、薄荷等配伍,如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。
2.麻疹不透、风疹瘙痒。本品质轻透散,祛风止痒,宣散疹毒。用治表邪外束,麻疹初起、疹出不畅,常与蝉蜕、薄荷、紫草等药同用;若配伍苦参、防风、白蒺藜等药,又治风疹瘙痒。
3.疮疡初起兼有表证。本品能祛风解表,透散邪气,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,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。偏于风寒者,常配伍羌活、川芎、独活等药;偏于风热者,每与银花、连翘、柴胡等药配伍。
4.吐衄下血。本品炒炭,其性味已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,长于理血止血,可用于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等多种出血证。治血热妄行之吐血、衄血,常配伍生地黄、白茅根、侧柏叶等药;治血热便血、痔血,每与地榆、槐花、黄芩炭等药同用;治妇女崩漏下血,可配伍棕榈炭、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5~10g,不宜久煎。

临床配伍:
1、用于牙宣疳:赤土、荆芥叶同研,揩之,日三次。(《普济方》)
2、用于经血不止:乌龙尾(炒烟尽)、荆芥穗各半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茶下。(《圣济录》)

方剂

1、止嗽散
2、防风通圣散
3、槐花散
4、川芎茶调散
5、消风散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挥发油:胡薄荷酮等;单萜类成分:荆芥苷,荆芥醇,荆芥二醇等。还含黄酮酮类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菌
(3)抗病毒
(4)镇痛
(5)抗炎
(6)抗过敏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止血
(2)抗氧化

炮制

除去杂质,喷淋清水,洗净,润透,于50°C烘1小时,切段,干燥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茎呈方柱形,上部有分枝,长50~80cm,直径0.2~0.4cm;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,被短柔毛;体轻,质脆,断面类白色。叶对生,多已脱落,叶片3~5羽状分裂,裂片细长。穗状轮伞花序顶生,长2~9cm,直径约0.7cm。花冠多脱落,宿萼钟状,先端5齿裂,淡棕色或黄绿色,被短柔毛;小坚果棕黑色。气芳香,味微涩而辛凉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粉末黄棕色。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。腺鱗头部8细胞,直径96~112μm,柄单细胞,棕黄色。小腺毛头部1~2细胞,柄单细胞。非腺毛1~6细胞,大多具壁疣。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,壁黏液化,胞腔含棕色物;断面观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,胞腔小。内果皮石细胞淡棕色,表面观垂周壁深波状弯曲,密具纹孔。纤维直径14~43μm,壁平直或微波状。
(2)取本品粗粉0.8g,加石油醚(60~90℃)20ml,密塞,时时振摇,放置过夜,滤过,滤液挥至1ml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荆芥对照药材0.8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,以正己烷-乙酸乙酯(17:3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5%香草醛的5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寒热,鼠瘘,瘰疬生疮,破结聚气,下瘀血,除湿痹。”
2.《药性论》:“治恶风贼风,口面喎邪,遍身顽痹,心虚忘事,益力添精。主辟邪毒气,除劳,治丁肿。”
3.《滇南本草》:“荆芥穗,上清头目诸风,止头痛,明目,解肺、肝、咽喉热痛,消肿,除诸毒,发散疮痈。治便血,止女子暴崩,消风热,通肺气鼻窍塞闭。”

> :absol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