薄荷【解表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薄荷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新修本草》

别名:野薄荷、夜息香

来源: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
处方用名:薄荷

药性:辛,凉。归肺、肝经。

功效:疏散风热,清利头目,利咽,透疹,疏肝行气。

临床应用:
1.风热感冒,温病初起
2.风热上攻,头痛眩晕,目赤多泪,喉痹,咽喉肿痛,口舌生疮
3.麻疹不透,风疹瘙痒
4.肝郁气滞,胸胁胀闷


1.风热感冒,温病初起。本品辛以发散,凉以清热,清轻凉散,其辛散之性较强,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,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,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,故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十分常用。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、邪在卫分,发热、微恶风寒、头痛等症,常与金银花、连翘、牛蒡子、荆芥等配伍,如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。
2.头痛眩晕,目赤多泪,咽喉肿痛。本品轻扬升浮、芳香通窍,功善疏散上焦风热,清头目、利咽喉。用治风热上攻,头痛眩晕,宜与川芎、石膏、白芷等祛风、清热、止痛药配伍,如上清散(《丹溪心法》)。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,可与桑叶、菊花、蔓荆子等同用;用治风热壅盛,咽喉肿痛,常配伍桔梗、生甘草、僵蚕,如六味汤(《喉科秘旨》)。
3.麻疹不透,风疹瘙痒。本品质轻宣散,有疏散风热,宣毒透疹,祛风止痒之功,用治风热束表,麻疹不透,常配伍蝉蜕、牛蒡子、柽柳等药,如竹叶柳蒡汤(《先醒斋医学广笔记》)。治疗风疹瘙痒,可与荆芥、防风、僵蚕等祛风止痒药同用。
4.肝郁气滞,胸闷胁痛。本品兼入肝经,能疏肝行气,常配伍柴胡、白芍、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,治疗肝郁气滞,胸胁胀痛,月经不调,如逍遥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
此外,本品芳香辟秽,兼能化湿和中,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,脘腹胀痛,呕吐泄泻,常与香薷、厚朴、金银花等同用,如薄荷汤(《痧胀玉衡》)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3~6g;宜后下。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,薄荷梗偏于理气和中。

注意事项:本品芳香辛散,发汗耗气,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。

临床配伍:
①与金银花、连翘、牛蒡子常用,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。
②与川芎、石膏、白芷常用,用于风热上攻,头晕目眩。
③与柴胡、白芍、当归等常用,用于肝郁气滞。

方剂

1、银翘散
2、桑菊饮
3、加减葳蕤汤
4、凉膈散
5、防风通圣散
6、川芎茶调散
7、养阴清肺汤
8、甘露消毒丹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挥发油:薄荷脑(薄荷醇),薄荷酮,异薄荷酮,胡薄荷酮,α-蒎烯,柠檬烯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菌
(3)抗病毒
(4)镇痛
(5)抗炎
(6)抗过敏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调节中枢
(2)抗早孕
(3)抗着床
(4)祛痰

炮制

除去老茎和杂质,略喷清水,稍润,切短段,及时低温干燥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茎呈方柱形,有对生分枝,长15~40cm,直径0.2~0.4cm;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,棱角处具茸毛,节间长2~5cm;质脆,断面白色,髓部中空。叶对生,有短柄;叶片皱缩卷曲,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、长椭圆形或卵形,长2~7cm,宽1~3cm;上表面深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,稀被茸毛,有凹点状腺膦。轮伞花序腋生,花萼钟状,先端5齿裂,花冠淡紫色。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,味辛凉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叶表面观:腺鳞头部8细胞,直径约至90μm,柄单细胞;小腺毛头部及柄部均为单细胞。非腺毛1~8细胞,常弯曲,壁厚,微具疣突。下表皮气孔多见,直轴式。
(2)取本品叶的粉末少量,经微量升华得油状物,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,初显黄色至橙黄色,再加水1滴,即变紫红色。
(3)取本品粉末0.5g,加石油醚(60~90℃)5ml,密塞,振摇数分钟,放置30分钟,滤过,滤液挥至1ml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薄荷对照药材0.5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再取薄荷脑对照品,加石油醚(60~90℃)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供试品溶液10~20μ1、对照药材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0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甲苯-乙酸乙脂(19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-乙醇(1:4)的混合溶液,在100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新修本草》:“主贼风伤寒,发汗。治恶气腹胀满,霍乱,宿食不消,下气。”
2.《滇南本草》:“上清头目诸风,止头痛、眩晕、发热。去风痰,治伤风咳嗽,脑漏,鼻流臭涕。退虚痨发热。”
3.《本草纲目》:“利咽喉,口齿诸病。治瘰疬,疮疥,风瘙瘾疹。”

> :absol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