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花【解表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菊花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寿客、金英、黄华、秋菊、陶菊、日精、女华、延年、隐逸花、家菊

来源: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。

处方用名:菊花

药性:辛、甘、苦,微寒。归肺、肝经。

功效:疏散风热,平抑肝阳,清肝明目,清热解毒。

临床应用:
1.风热感冒,温病初起
2.肝阳上亢,头痛眩晕
3.目赤肿痛,眼目昏花
4.疮痈肿毒


1.风热感冒,温病初起。本品味辛疏散,体轻达表,气清上浮,微寒清热,功能疏散肺经风热,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。常用治风热感冒,或温病初起,温邪犯肺,发热、头痛、咳嗽等症,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,并常配伍连翘、薄荷、桔梗等,如桑菊饮(《温病条辨》)。
2.肝阳上亢。本品性寒,入肝经,能清肝热、平肝阳,常用治肝阳上亢,头痛眩晕,每与石决明、珍珠母、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。若肝火上攻而眩晕、头痛,以及肝经热盛、热极动风者,可与羚羊角、钩藤、桑叶等清肝热、息肝风药同用,如羚角钩藤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。
3.目赤昏花。本品辛散苦泄,微寒清热,入肝经,既能疏散肝经风热,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,故可用治肝经风热,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,治疗前者常与蝉蜕、木贼、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,治疗后者可与石决明、决明子、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。若肝肾精血不足,目失所养,眼目昏花,视物不清,又常配伍枸杞子、熟地黄、山茱萸等滋补肝肾、益阴明目药,如杞菊地黄丸(《医级》)。
4.疮痈肿毒。本品味苦性微寒,能清热解毒,可用治疮痈肿毒,常与金银花、生甘草同用,如甘菊汤(《揣摩有得集》)。因其清热解毒、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,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5~10g。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,白菊花偏于平肝、清肝明目。

临床配伍:
1.与桑叶相须配伍,疏风清热,治疗风热犯肺证,如桑菊饮;
2.菊花为“祛风之要药”,常与川芎、地龙等药配伍,清利头目,平抑肝阳,治疗风热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,如菊花茶调散(《银海精微》)、芎芷石膏汤(《医宗金鉴》)等;
3.菊花既能“去翳膜、明目”,又能“养目血”“补阴”,为“目科要药”,临床常合理配伍治疗虚实目疾,如密蒙花散(《银海精微》)、千里光散(《银海精微》)等;
4.配伍蒲公英、蚤休等清热解毒药,用于疗疮消肿,如甘菊汤(《揣摩有得集》);
5.配伍枳实、白蒺藜等,治疗风热侵袭之皮肤病,如枳实丸(《千金药方》);
6.与防风、细辛、石菖蒲等配伍,“宣扬疏泄”治疗耳鼻不利,如菊花散(《证治准绳》)、清神散(《世医得效方》)等。

方剂

1、桑菊饮
2、五味消毒饮
3、羚角钩藤汤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挥发油(如樟脑、龙脑、乙酸龙脑酯等)、黄酮类(如木犀草素、木犀草素-7-葡萄糖苷、刺槐素等)、水苏碱、胆碱、腺嘌呤、维生素B1及维生素A样物质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抗病原微生物
(2)解热、抗炎
(3)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
(4)降血脂
(5)抗氧化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抗肿瘤
(2)促进凝血

炮制

拣去杂草,阴干、生晒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亳菊 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,有时稍压扁呈扇形,直径1.5~3cm,离散。总苞碟状;总苞片3~4层,卵形或椭圆形,草质,黄绿色或褐绿色,外面被柔毛,边缘膜质。花托半球形,无托片或托毛。舌状花数层,雌性,位于外围,类白色,劲直,上举,纵向折缩,散生金黄色腺点;管状花多数,两性,位于中央,为舌状花所隐藏,黄色,顶端5齿裂。瘦果不发育,无冠毛。体轻,质柔润,干时松脆。气清香,味甘、微苦。
滁菊 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.5~2.5cm。舌状花类白色,不规则扭曲,内卷,边缘皱缩,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;管状花大多隐藏。
贡菊 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,直径1.5~2.5cm。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,斜升,上部反折,边缘稍内卷而皱缩,通常无腺点;管状花少,外露。
杭菊 呈碟形或扁球形,直径2.5~4cm,常数个相连成片。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,平展或微折叠,彼此粘连,通常无腺点;管状花多数,外露。
怀菊 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.5~2.5cm。多数为舌状花,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,不规则扭曲,内卷,边缘皱缩,有时可见腺点;管状花大多隐藏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粉末黄白色。花粉粒类球形,直径32~37μm,表面有网孔纹及短刺,具3孔沟。T形毛较多,顶端细胞长大,两臂近等长,柄2~4细胞。腺毛头部鞋底状,6~8细胞两两相对排列。草酸钙簇晶较多,细小。
(2)取本品1g,剪碎,加石油醚(30~60℃)20ml,超声处理10分钟,弃去石油醚,药渣挥干,加稀盐酸1ml与乙酸乙酯5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菊花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再取绿原酸对照品,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.5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0.5~1μl,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,以甲苯-乙酸乙酯-甲酸-冰醋酸-水(1:15:1:1:2)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诸风头眩、肿痛,目欲脱,泪出,皮肤死肌,恶风湿痹,利血气。”
2.《用药心法》:“去翳膜,明目。”
3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“专入阳分。治诸风头眩,解酒毒疔肿。”“黄茶菊:明目祛风,搜肝气,治头晕目眩,益血润容,入血分;白茶菊,通肺气,止咳逆,清三焦郁火,疗肌热,入气分。”

> :absol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