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【解表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柴胡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地熏、山菜、菇草、柴草

来源: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。

处方用名:柴胡、炙柴胡、醋柴胡、鳖血柴胡

药性:辛、苦,微寒。归肝、胆、肺经。

功效:疏散退热,疏肝解郁,升举阳气。

临床应用:
1.感冒发热,寒热往来
2.肝郁气滞,胸胁胀痛,月经不调
3.气虚下陷,胃下垂,肾下垂,子宫脱垂,久泻脱肛


1.表证发热及少阳证。本品辛散苦泄,微寒退热,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。对于外感表证发热,无论风热、风寒表证,皆可使用。治疗风寒感冒,恶寒发热,头身疼痛,常与防风、生姜等药配伍,如正柴胡饮(《景岳全书》)。若外感风寒,寒邪入里化热,恶寒渐轻,身热增盛者,柴胡多与葛根、羌活、黄芩、石膏等同用,以解表清里,如柴葛解肌汤(《伤寒六书》)。治疗风热感冒,发热,头痛等症,可与菊花、薄荷、升麻等辛凉解表药同用。现代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,对于外感发热,有较好的解表退热作用。若伤寒邪在少阳,寒热往来、胸胁苦满、口苦咽干、目眩,本品用之最宜,为治少阳证之要药,常与黄芩同用,以清半表半里之热,共收和解少阳之功,如小柴胡汤(《伤寒论》)。
2.肝郁气滞。本品辛行苦泄,性善条达肝气,疏肝解郁。治疗肝失疏泄,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、情志抑郁、妇女月经失调、痛经等症,常与香附、川芎、白芍同用,如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书》)。若肝郁血虚,脾失健运,妇女月经不调,乳房胀痛,胁肋作痛,神疲食少,脉弦而虚者,常配伍当归、白芍、白术、茯苓等,如逍遥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
3.气虚下陷,脏器脱垂。本品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,可用治中气不足,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,食少倦怠,久泻脱肛,子宫下垂,肾下垂等脏器脱垂,常与人参、黄芪、升麻等同用,以补气升阳,如补中益气汤(《脾胃论》)。
此外,本品还可退热截疟,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,常与黄芩、常山、草果等同用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3~10g。疏散退热宜生用;疏肝解郁宜醋炙,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。

注意事项:柴胡其性升散,古人有“柴胡劫肝阴”之说,阴虚阳亢,肝风内动,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。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,表面密生环节,有毒,不可当柴胡用。

临床配伍:
1.与黄芩配伍,疏散半表半里之邪,治疗少阳病之寒热往来、胸胁苦满、口苦咽干等或肝郁化火证,如小柴胡汤、柴葛解肌汤;
2.与枳壳、陈皮、白芍等配伍,调和肝脾,舒畅气机,治疗肝气郁滞、肝脾不和诸证,如柴胡疏肝散、逍遥散、平肝开郁止血汤等;
3.与桂枝配伍,解表退热,治疗太阳少阳并病或肝胃不和证,如柴胡桂枝汤、柴胡桂枝鳖甲汤等;
4.与金钱草配伍,清肝利胆,排石退黄,治疗湿热黄疸证;
5.与牡蛎配伍,调和气血,疏肝解郁,软坚散结,治疗肝郁气结,血瘀痰凝证,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;
6.与前胡配伍,解热祛风,调气止咳,治疗风热犯肺、气滞不宣证,如柴胡清肺饮;
7.与细辛配伍,疏肝活血,祛风止痛,治疗气血不和,风邪上扰所致的头痛,如柴胡细辛汤;
8.与羌活配伍,解肌退热,祛风胜湿止痛,治疗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肢体酸痛或脾虚湿盛所致的头身困重、肢体酸痛等,如柴胡羌活汤。

方剂

1、柴葛解肌汤
2、败毒散
3、小柴胡汤
4、四逆散
5、逍遥散
6、普济消毒饮
7、龙胆泻肝汤
8、清骨散
9、大柴胡汤
10、补中益气汤
11、柴胡疏肝散
12、血府逐瘀汤
13、复元活血汤
14、完带汤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皂苷类、甾醇类、挥发油和多糖等,其中主要成分有柴胡皂苷(a、b、c、d四种),甾醇(主要为α-菠菜甾醇,尚有豆甾醇等),挥发油(柴胡醇、丁香酚、己酸、γ-十一酸内酯、对-甲氧基苯二酮等)和多糖等。此外,尚含有生物碱、葡萄糖、氨基酸、木脂素类、香豆素类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炎
(3)抗病原微生物、抗细菌内毒素
(4)促进免疫功能
(5)镇静、镇痛、镇咳、抗癫痫
(6)保肝、利胆、降血脂
(7)抗抑郁
(8)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影响物质代谢
(2)抗肿瘤
(3)对肾脏的影响

炮制

炮制方法:
1.北柴胡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残茎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2.醋北柴胡:取北柴胡片,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,闷润至醋被吸尽,置炒制容器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晾凉。
每100kg柴胡片,用米醋20kg。
3.南柴胡: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4.醋南柴胡:取净柴胡片,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,闷润至醋被吸尽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晾凉。
每100kg柴胡片,用米醋20kg。
5.鳖血柴胡:
(1)取净柴胡片,加入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及适量冷开水拌匀,闷润至鳖血液被吸尽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晾凉。
(2)取净柴胡片,加入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和定量黄酒拌匀,闷润至鳖血和酒液被吸尽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晾凉。
每100kg柴胡片,用鳖血13kg,黄酒25kg。
炮制作用:
1.柴胡:味辛、苦,性微寒。归肝胆、肺经。具有疏散退热、疏肝解郁、升举阳气的功能。用于感冒发热,寒热往来,胸胁胀痛,月经不调,子宫脱垂,脱肛。生品升散作用较强,多用于解表退热。
2.醋柴胡:的升散之性缓和,疏肝止痛的作用增强。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胁肋胀痛,腹痛及月经不调等症。
3.鳖血柴胡:能填阴滋血,抑制其浮阳之性,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。可用于热入血室,骨蒸劳热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北柴胡 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,长6~15cm,直径0.3~0.8cm。根头膨大,顶端残留3~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,下部分枝。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,具纵皱纹、支根痕及皮孔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显纤维性,皮部浅棕色,木部黄白色。气微香,味微苦。南柴胡 根较细,圆锥形,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,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。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,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。质稍软,易折断,断面略平坦,不显纤维性。具败油气。
【鉴别】 北柴胡 取本品粉末0.5g,加甲醇20ml,超声处理10分钟,滤过,滤液浓缩至5ml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北柴胡对照药材0.5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再取柴胡皂苷a对照品、柴胡皂苷d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.5mg的混合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乙酸乙酯-乙醇-水(8:2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2%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40%硫酸溶液,在60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,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心腹肠胃结气,饮食积聚,寒热邪气,推陈致新。”
2.《滇南本草》:“伤寒发汗解表要药,退六经邪热往来,痹痿,除肝家邪热、痨热,行肝经逆结之气,止左胁肝气疼痛,治妇人血热烧经,能调月经。”
3.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阳气下陷,平肝、胆、三焦、包络相火,及头痛、眩晕,目昏、赤痛障翳,耳聋鸣,诸疟,及肥气寒热,妇人热入血室,经水不调,小儿痘疹余热,五疳羸热。”

> :absol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