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名医别录》
别名:香豉、淡豉
来源: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。
处方用名:淡豆豉
药性:苦、辛,凉。归肺、胃经。
功效:解表,除烦,宣发郁热。
临床应用:
1.感冒,寒热头痛
2.热病烦躁胸闷,虚烦不眠
1.外感表证。本品辛散轻浮,能疏散表邪,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,无论风寒、风热表证,皆可配伍使用。用治风热感冒,或温病初起,发热、微恶风寒,头痛口渴,咽痛等症,常与金银花、连翘、薄荷、牛蒡子等药同用,如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;若风寒感冒初起,恶寒发热、无汗、头痛、鼻塞等症,常配葱白,如葱豉汤(《肘后方》)。
2.热病烦闷。本品辛散苦泄性凉,既能透散外邪,又能宣散邪热、除烦,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,治疗外感热病,邪热内郁胸中,心中懊憹,烦热不眠,如栀子豉汤(《伤寒论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6~12g。传统认为,本品以桑叶、青蒿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,热病胸中烦闷之证;以麻黄、紫苏发酵者,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。
临床配伍:
1、与葱白同用,可用于风寒感冒初起,恶寒发热、无汗、头痛、鼻塞等症。
2、与栀子同用,可用于外感热病,邪热内郁胸中,心中懊憹,烦热不眠等症。
1、葱豉汤
2、银翘散
3、解肌透痧汤
4、加减葳蕤汤
5、三黄石膏汤
6、桑杏汤
7、藿朴夏苓汤
8、连朴饮
化学成分:主要含异黄酮类成分:大豆苷,黄豆苷,大豆素,黄豆素等。还含维生素、淡豆豉多糖及微量元素等。
药理作用:
淡豆豉有微弱的发汗作用,并有健胃、助消化作用。
取桑叶、青蒿各70-100g,加水煎煮,滤过,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,俟吸尽后,蒸透,取出,稍晾,再置容器内,用煎过的桑叶、青蒿渣覆盖,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,取出,除去药渣,洗净,置容器内再闷15-20天,至充分发酵、香气溢出时,取出,略蒸,干燥,即得。
【性状】
本品呈椭圆形,略扁,长0.6~1cm,直径0.5~0.7cm。表面黑色,皱缩不平。质柔软,断面棕黑色。气香,味微甘。
【鉴别】
(1)取本品1g,研碎,加水10ml,加热至沸,并保持微沸数分钟,滤过,取滤液0.5ml,点于滤纸上,待干,喷以1%吲哚醌-醋酸(10:1)的混合溶液,干后,在100~110℃加热约10分钟,显紫红色。
(2)取本品15g,研碎,加水适量,煎煮约1小时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淡豆豉对照药材15g、青蒿对照药材0.2g,同法分别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供试品溶液、淡豆豉对照药材溶液各10~20μl,青蒿对照药材溶液2~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甲苯-甲酸乙酯-甲酸(5:4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分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1.《名医别录》:“主伤寒头痛,寒热,瘴气恶毒,烦躁满闷,虚劳喘急,两脚疼冷。”
2.《珍珠囊》:“去心中懊憹,伤寒头痛,烦躁。”
3.《本草纲目》:“下气,调中。治伤寒温毒发斑,呕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