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膏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石膏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生石膏

来源: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,主含含水硫酸钙。

处方用名:生石膏、煅石膏

药性:甘、辛,大寒。归肺、胃经。

功效:生用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;煅用:收湿,生肌,敛疮,止血。

临床应用:
1.外感热病,高热烦渴
2.肺热喘咳
3.胃火亢盛,头痛牙痛,内热消渴
4.溃疡不敛,湿疹瘙痒,水火烫伤,外伤出血


1.温热病气分实热证。本品性味辛甘寒,性寒清热泻火,辛寒解肌透热,甘寒清胃热、除烦渴,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。治温热病气分实热,症见壮热、烦渴、汗出、脉洪大者,常与知母相须为用,如白虎汤(《伤寒论》)。本品善清泻气分实热,若配清热凉血之玄参等,可治温病气血两燔,症见神昏谵语、发斑者,如化斑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。
本品既能清热泻火、除烦止渴,又能祛暑,配益气养阴之人参、麦冬等,可用治暑热初起,伤气耗阴或热病后期,余热未尽,气津两亏,症见身热、心烦、口渴者,如竹叶石膏汤(《伤寒论》)。
2.肺热喘咳证。本品辛寒入肺经,善清肺经实热,配止咳平喘之麻黄、杏仁等,可治肺热喘咳、发热口渴者,如麻杏石甘汤(《伤寒论》)。
3.胃火牙痛、头痛、消渴证。本品功能清泻胃火,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,常配黄连、升麻等药用,如清胃散(《外科正宗》);若治胃火头痛,可配川芎用,如石膏川芎汤(《云歧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论类要》)。取本品清泻胃热,配知母、生地黄、麦冬等,可用治胃热上蒸、耗伤津液之消渴证,如玉女煎(《景岳全书》)。
4.溃疡不敛、湿疹瘙痒、水火烫伤、外伤出血。本品火煅外用,有敛疮生肌、收湿、止血等作用。用治溃疡不敛,可配红粉研末置患处,如九一散(《中国药典·2000年版》);用治湿疹瘙痒,可配枯矾用,如二味隔纸膏(《景岳全书》);用治湿疮肿痒,可配黄柏研末外掺,如石黄散(《青囊秘传》);若治水火烫伤,可配青黛用,如牡蛎散(《外台秘要》)。

用法用量:生石膏煎服,15~60g,宜打碎先煎。煅石膏外用适量,研末撒敷患处。
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。

临床配伍:
1、治表热未解,肺热咳嗽:麻黄四两,去节,杏仁五十个,去皮、尖,甘草二两,炙,石膏半斤,碎,绵裹。以水七升,煮麻黄去上沫,内诸药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(《伤寒论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)
2、治阳明气分热盛:知母六两,石膏一斤,甘草二两,粳米六合。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热,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(《伤寒论》白虎汤)

方剂

1、大青龙汤
2、白虎汤
3、竹叶石膏汤
4、清瘟败毒饮
5、玉女煎
6、桂苓甘露散
7、防风通圣散
8、紫雪
9、大秦艽汤
10、消风散
11、清燥救肺汤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含水硫酸钙。还含有机物、硫化物及微量元素钛、铝、硅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炎
(3)调节免疫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抗凝
(2)利尿

炮制

炮制方法:
1.生石膏:取原药材,洗净,晒干,敲成小块,除去夹石,碾成细粉。
2.煅石膏:取净石膏块,置无烟炉火或耐火容器内,用武火加热,煅至红透,取出,凉后碾碎。
炮制作用:
1.石膏:味辛、甘,性大寒。归肺、胃经。石膏具有清热泻火、除烦止渴的功能。用于外感热病,高热烦渴,肺热喘咳,胃火亢盛,头痛,牙痛。
2.煅石膏:具收湿、生肌、敛疮、止血的功能。用于溃疡不敛,湿疹瘙痒,水火烫伤,外伤出血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,呈长块状、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。白色、灰白色或淡黄色,有的半透明。体重,质软,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。气微,味淡。 【鉴别】 (1)取本品一小块(约2g),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,灼烧,管壁有水生成,小块变为不透明体。 (2)取本品粉末0.2g,加稀盐酸10ml,加热使溶解,溶液显钙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中风寒热,心下逆气,惊喘,口干舌焦,不能息,……产乳,金疮。”
2.《名医别录》:“除时气头痛身热,三焦大热,皮肤热,肠胃中膈热,解肌发汗;止消渴烦逆,腹胀暴气喘息,咽热。”
3.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“石膏,凉而能散,有透表解肌之力。外感有实热者,放胆用之,直胜金丹。……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,轻症亦必至两许;若实热炽盛,又恒用至四、五两或七、八两,或单用,或与他药同用,必煎汤三、四杯,徐徐温饮下,热退不必尽剂。”

> :absol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