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名医别录》
别名:淡竹叶
来源: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干燥叶。
处方用名:竹叶
药性:甘、辛、淡,寒。归心、胃、小肠经。
功效:清热泻火,除烦,生津,利尿。
临床应用:
1.热病烦渴
2.口舌生疮,小便短赤涩痛
1.热病烦渴。本品甘寒入心经,长于清心泻火以除烦,并能清胃生津以止渴,可用治热病伤津,烦热口渴,常配石膏、知母、玄参等药用,如清瘟败毒饮(《疫疹一得》)。若配人参、麦门冬等用,可治热病后期,余热未清,气津两伤之证,如竹叶石膏汤(《伤寒论》)。本品轻清,兼能凉散上焦风热,配金银花、连翘、薄荷等,可用治外感风热,烦热口渴,如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。
2.口疮尿赤。本品上能清心火,下能利小便,上可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,下可疗心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,常配木通、生地黄等药用,如导赤散(《小儿药性直诀》)。
竹叶卷心清心泻火作用更强,多用于温病热陷心包,神昏谵语之证,常配玄参、莲子心、连翘心等用,如清宫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6~15g;鲜品15~30g。
注意事项:阴虚火旺、骨蒸潮热者不宜使用。
临床配伍:
1、治霍乱利后,烦热躁渴,卧不安:浓煮竹叶汁,饮五六合。(《圣济总录》竹叶汤)
2、治暑热气虚心烦:鲜竹叶、太子参各9g,扁豆花6g,鲜荷叶半张。煎服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3、治产后血气暴虚,汗出:淡竹叶煎汤三合。微温服之,须臾再服。(《产宝》)
4、治头疮乍发差,赤焮疼痛:竹叶一斤。烧灰,捣罗为末,以鸡子白和匀,日三四上涂之。(《圣惠方》)
1、银翘散
2、竹叶石膏汤
3、清营汤
4、清瘟败毒饮
5、清暑益气汤
6、小蓟饮子
7、三仁汤
化学成分:主要含黄酮类、多糖、茶多酚、矿质元素、氨基酸等。
药理作用:
竹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。还具有抗炎、抗过敏、抑制病毒、抗氧化物、保护心脑血管、抗衰老、抗疲劳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。
除去杂质,切段。
本品长25-75cm。茎呈圆柱形,有节,表面淡黄绿色,断面中空。叶鞘开裂。叶片披针形,有的皱缩卷曲,长5-20cm,宽1-3.5cm;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。叶脉平行,具横行小脉,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,下表面尤为明显。体轻,质柔韧。气微,味淡。
1.《名医别录》:“主胸中痰热,咳逆上气。”
2.《药品化义》:“竹叶,清香透心,微苦凉热,气味俱清。经曰:治温以清,专清心气,味淡利窍,使心经热血分解。主治暑热消渴,胸中热痰,伤寒虚烦,咳逆喘促,皆为良剂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