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竹叶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淡竹叶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本草纲目》

别名:竹叶、碎骨子、山鸡米、金鸡米、迷身草、竹叶卷心

来源: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。

处方用名:淡竹叶

药性:甘、淡,寒。归心、胃、小肠经。

功效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,利尿通淋。

临床应用:
1.热病烦渴
2.口舌生疮,小便短赤涩痛


1.热病烦渴。本品甘寒,主归心经能清心火以除烦,入胃经而泄胃火以止渴。用治热病伤津,心烦口渴,常配石膏、芦根等药用;或配黄芩、知母、麦门冬等药用,如淡竹叶汤(《医学心悟》)。
2.口疮尿赤、热淋涩痛。本品性寒能清泻心胃实火,甘淡能渗湿利尿。用治心、胃火盛,口舌生疮及移热小肠热淋涩痛,可配滑石、白茅根、灯心草等药用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6~10g。

注意事项:阴虚火旺、骨蒸潮热者不宜使用。

方剂

1、宣毒发表汤
2、眼珠灌脓方
3、凉营清气汤
4、凉膈散
5、清瘟败毒饮
6、清络饮
7、清暑益气汤
8、小蓟饮子
9、三仁汤
10、半夏汤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芦竹素、白茅素等三萜类化合物,以及β-谷甾醇、豆甾醇、菜油甾醇、蒲公英甾醇等甾类物质。

药理作用:
本品煎剂有利尿作用,能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。水浸膏有解热作用。淡竹叶乙醇提取物,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绿脓杆菌、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。此外,还有解热、升高血糖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
炮制

除去杂质,切段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长25~75cm。茎呈圆柱形,有节,表面淡黄绿色,断面中空。叶鞘开裂。叶片披针形,有的皱缩卷曲,长5~20cm,宽1~3.5cm;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。叶脉平行,具横行小脉,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,下表面尤为明显。体轻,质柔韧。气微,味淡。
【鉴别】 本品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,垂周壁波状弯曲,其下可见圆形栅栏细胞。下表皮长细胞与短细胞交替排列或数个相连,长细胞长方形,垂周壁波状弯曲;短细胞为哑铃形的硅质细胞和类方形的栓质细胞,于叶脉处短细胞成串;气孔较多,保卫细胞哑铃形,副卫细胞近圆三角形,非腺毛有三种:一种为单细胞长非腺毛;一种为单细胞短非腺毛,呈短圆锥形;另一种为双细胞短小毛茸,偶见。

古籍参考

1.《本草纲目》:“去烦热,利小便,清心。”
2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消痰止渴,除上焦火,明眼目,利小便,治白浊,退热,散痔疮毒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