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
别名:碧竹子、翠蝴蝶、淡竹叶等
来源: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处方用名:鸭跖草
药性:甘、淡,寒。归肺、胃、小肠经。
功效:清热泻火,解毒,利水消肿。
临床应用:
1.热病烦渴,风热感冒
2.咽喉肿痛,痈肿疔毒
3.水肿尿少,热淋涩痛
1.风热感冒、高热烦渴。本品清热泻火力强,治风热感冒初起,可配银花、连翘、薄荷等药用;治热入气分高热烦渴,可配石膏、知母、芦根等用。
2.咽喉肿痛、痈疮疔毒。本品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,用于热毒咽喉肿痛,常配板兰根、玄参等药用;用于痈疮疔毒,可配紫花地丁、野菊花等药用。
3.水肿尿少、热淋涩痛。本品甘淡而寒,既能淡渗利水以消肿,又能清泄湿热以通淋。治湿热水肿尿少、热淋涩痛,可配浮萍、白茅根等药用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5~30g。外用适量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小。
临床配伍:
①用于热病。本品功能清热泻火。有较强的退热作用。外感发热或热病高热,均可应用,可配金银花、薄荷等同用,以加强疏散风热之功或配石膏、知母、芦根等,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。
②用于咽痛,疮疡,毒蛇咬伤。本品有清热解毒之效。治咽喉肿痛,配大叶靑,蒲公英等同用;治疮疡肿毒,常以紫花地丁,野菊花等配伍煎服或以鲜品捣烂外敷;治毒蛇咬伤,常以半边莲等配伍,捣烂外敷或煎水内服。
③用于水肿,热淋。本品能清热利尿。治水肿有热兼表证者,可与浮萍,白茅根等同用;治膀胱湿热,小便淋沥涩痛,常与车前草,木通,淡竹叶等同用。
1、蓟菜汤
2、肺炎Ⅰ号合剂
3、肺炎Ⅱ号合剂
化学成分:主要含当药素、异荭草素、水仙苷、当药素–2″-L–鼠李糖苷、芦丁等。还含左旋黑麦草内酯、哈尔满、去甲哈尔满、丙二酸单酰基对香豆酰飞燕草苷等。
药理作用:
鸭跖草水煎液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志贺氏痢疾杆菌、枯草杆菌、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,并有明显的解热作用。鸭跖草水提物有保肝作用,可降低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。
除去杂质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【性状】
本品长可达60cm,黄绿色或黄白色,较光滑。莲有纵棱,直径约0.2cm,多有分枝或须根,节稍膨大,节间长3~9cm;质柔软,断面中心有髓。叶互生,多皱缩、破碎,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3~9cm,宽1~2.5cm;先端尖,全缘,基部下延成膜质叶鞘,抱茎,叶脉平行。花多脱落,总苞佛焰苞状,心形,两边不相连;花瓣皱缩,蓝色。气微,味淡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叶表面观:非腺毛有两种,均为2细胞,一种短锥形,长45~60μm,壁较厚,基部细胞直径约45μm,顶端细胞短尖;另一种棒形,基部细胞长45~60μm,壁稍厚,顶端细胞较长,先端钝圆,壁薄,常脱落。草酸钙针晶较多,长至74μm。
(2)取本品粉末0.5g,加乙醇25ml,加热回流3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鸭跖草对照药材0.5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三氯甲烷-甲醇-水(5:1:0.05)为展开剂,薄层板置展开缸中预平衡30分钟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;再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显色清晰,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1.《本草拾遗》:“主寒热瘴疟,痰饮,疔肿,肉癥滞涩,小儿丹毒,发热狂痛,大腹痞满,身面气肿,热痢,蛇犬咬,痈疽等毒。”
2.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鸭跖草和赤小豆煮,下水气湿痹,利小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