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枯草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夏枯草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麦穗夏枯草、铁线夏枯草等

来源: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。

处方用名:夏枯草

药性:辛、苦,寒。归肝、胆经。

功效:清肝泻火,明目,散结消肿。

临床应用:
1.目赤肿痛,目珠夜痛,头痛眩晕
2.瘿瘤,瘰疬
3.乳痈,乳癖,乳房胀痛


1.目赤肿痛、头痛眩晕、目珠夜痛。本品苦寒主入肝经,善泻肝火以明目。用治肝火上炎,目赤肿痛,可配桑叶、菊花、决明子等药用。本品清肝明目之中,略兼养肝,配当归、枸杞子,可用于肝阴不足,目珠疼痛,至夜尤甚者;亦可配香附、甘草用,如夏枯草散(《张氏医通》)。
2.瘰疬、瘿瘤。本品味辛能散结,苦寒能泄热,常配贝母、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,痰火凝聚之瘰疬,如夏枯草汤(《外科正宗》);用治瘿瘤,则常配昆布、玄参等用,如夏枯草膏(《医宗金鉴》)。
3.乳痈肿痛。本品既能清热去肝火,又能散结消肿,可治乳痈肿痛,常与蒲公英同用(《本草汇言》)。若配金银花,可治热毒疮疡,如化毒丹(《青囊秘传》)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9~15g。

注意事项:脾胃虚弱者慎用。

临床配伍:
1.配半夏:半夏偏于燥湿化痰、消痞散结、和胃安神;夏枯草清肝火、平肝阳、舒肝郁、散痰核。二药合用,一降一散,寒温并用,清热化痰,治肝气郁结,久而化火,痰热互结之失眠、瘰疬痰核、瘿瘤等证。 2.配浙贝母:浙贝母清火化痰,开泄散结;夏枯草辛能疏化,苦能降泄,寒能清热,清热解毒,解郁散结。二药合用,清热解毒,化痰散结效佳,多用于瘰疬、瘿瘤等证。 3.配茺蔚子:茺蔚子活血调经,凉肝明目,行中有朴,既升又降;夏枯草平肝解郁,清热散结。二药合用,清热活血,平降肝阳,清疏并行,主治肝热上逆、肝阳上亢之头痛、头晕等证。

方剂

1、牛蒡解肌汤
2、眼珠灌脓方
3、祛毒散
4、青叶紫草汤
5、银花解毒汤
6、羚羊角汤
7、海藻玉壶汤加减
8、桔梗杏仁煎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迷迭香酸等有机酸,齐墩果酸、熊果酸等三萜类成分,芦丁、木犀草素等黄酮类。还含甾类、香豆素类、挥发油等。

药理作用:
本品煎剂、水浸出液、乙醇–水浸出液及乙醇浸出液对实验动物都具有较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。夏枯草总皂苷可降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范围,降低早期死亡率及抗凝血作用。夏枯草醇提物有显著降血糖作用。夏枯草煎剂、醇浸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。夏枯草水煎、醇提等不同的夏枯草提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株有显著的抑瘤作用。此外,还有抑制结石形成、抗炎、免疫抑制等作用。

炮制

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呈圆柱形,略扁,长1.5~8cm,直径0.8~1.5cm;淡棕色至棕红色。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,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,呈扇形,先端尖尾状,脉纹明显,外表面有白毛。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,花冠多已脱落,宿萼二唇形,内有小坚果4枚,卵圆形,棕色,尖端有白色突起。体轻。气微,味淡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粉末灰棕色。非腺毛单细胞多见,呈三角形;多细胞者有时可见中间几个细胞镒缩,表面具细小疣状突起。腺毛有两种:一种单细胞头,双细胞柄;另一种双细胞头,单细胞柄,后者有的胞腔内充满黄色分泌物。腺鳞顶面观头部类圆形,4细胞,直径39~60μm,有的内含黄色分泌物。宿存花萼异形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深波状弯曲,直径19~63μm,胞腔内有时含淡黄色或黄棕色物。
(2)取本品粉末2.5g,加70%乙醇3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迷迭香酸对照品,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.1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、对照品溶液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环己烷-乙酸乙酯-异丙醇-甲酸(15:3:3.5:0.5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寒热、瘰疬、鼠瘘、头疮,破癥。散瘿结气,脚肿湿痹。”
2.《本草纲目》:“夏枯草治目疼,用砂糖水浸一夜用,取其能解内热,缓肝火也。楼全善云,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,神效,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,亦神效。盖目珠连目本,肝系也,属厥阴之经。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,夜与寒亦阴故也。夏枯禀纯阳之气,补厥阴血脉,故治此如神,以阳治阴也。”
3.《重庆堂笔记》:“夏枯草,微辛而甘,故散结之中,兼有和阳养阴之功,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,其性可见矣。陈久者尤甘,入药为胜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