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蒙花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密蒙花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开宝本草》

别名:染饭花、九里香、小锦花、蒙花、黄饭花、疙瘩皮树花、鸡骨头花

来源:马钱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蕾及花序。

处方用名:密蒙花

药性:甘,微寒。归肝经。

功效:清热泻火,养肝明目,退翳。

临床应用:
1.目赤肿痛,羞明多泪,目生翳膜
2.肝虚目暗,视物昏花


1.目赤肿痛、羞明多泪、眼生翳膜。本品甘寒入肝经而清泻肝火,并能明目退翳。用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,常配菊花、甘草用,如密蒙花散(《圣济总录》);若治风火上攻,羞明多泪,多配木贼、石决明、羌活用,如密蒙花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取本品明目退翳作用,配蝉蜕、白蒺藜等,可治肝火郁滞,眼生翳膜,如拨云退翳丸(《原机启微》)。
2.肝虚目暗、视物昏花。本品既能清肝,又能养肝,故可用治肝虚有热所致目暗干涩、视物昏花者,多配菟丝子、山药、肉苁蓉等药用,如绿风还睛丸(《医宗金鉴》)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3~9g。

临床配伍:
1.配谷精草:谷精草甘平走行上焦,直达巅顶,善于疏散头部风热,而无寒凉遏抑之弊,其明目退翳之功优于菊花,长于治风热外袭、风重于热之目不明实证;密蒙花甘以补血,寒以清热,养血明目,专在治本,目得血能视,与谷精草之偏治风热不同,两者合用,标本同治,明目退翳,主治肝血不足,风热上壅,目生翳膜,视物不清,迎风流泪。 2.配石决明:石决明味咸性寒,归肝经,善清肝热,又补肝阴,为明目良药;密蒙花味甘以补益,性寒能清热,两药合用,可加强明目退翳之功效,可治疗目赤羞明、翳障、青盲、雀目等证。 3.配青葙子:青葙子苦寒沉降,功专清肝凉血,明目退翳;密蒙花甘寒清养,能养血清热,又可除肝热退翳膜,两药同用,可加强清肝明目之功,治疗肝热目赤翳障、视物昏暗等疾,又可用于血虚肝旺所致目盲翳障等证。

方剂

1、栀子胜奇散
2、补肾明目丸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蒙花苷、芹菜苷、刺槐苷、木犀草苷、密蒙花新苷、木犀草素–7–O–葡萄糖苷等。

药理作用:
密蒙花提取物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抑菌作用。密蒙花醇提物有降血糖作用。此外,有抗血管内皮细胞增生、调节体内性激素水平、抑制泪腺细胞凋亡、解痉、利胆、利尿等作用。

炮制

除去杂质,干燥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多为花蕾密聚的花序小分枝,呈不规则圆锥状,长1.5~3cm。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,密被茸毛。花蕾呈短棒状,上端略大,长0.3~1cm,直径0.1~0.2cm;花萼钟状,先端4齿裂;花冠筒状,与萼等长或稍长,先端4裂,裂片卵形;雄蕊4,着生在花冠管中部。质柔软。气微香,味微苦、辛。 【鉴别】本品粉末棕色。非腺毛通常为4细胞,基部2细胞单列;上部2细胞并列,每细胞又分2叉,每分叉长50~500μm,壁甚厚,胞腔线形。花冠上表面有少数非腺毛,单细胞,长38~600μm,壁具多数刺状突起。花粉粒球形,直径13~20μm,表面光滑,有3个萌发孔。腺毛头部顶面观(1~)2细胞,2细胞者并列呈哑铃形或蝶形;柄极短。

古籍参考

1.《开宝本草》:“主青盲肤翳,赤涩多眵泪,消目中赤脉,小儿麸痘及疳气攻眼。”
2.《本草经疏》:“密蒙花为厥阴肝家正药,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。盖肝开窍于目,目得血而能视,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,肝热甚则为赤肿眵泪,赤脉,及小儿痘疮余毒,疳气攻眼。此药甘以补血,寒以除热,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