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地胆头、磨地胆、鹿耳草
来源: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、龙胆、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。前三种习称“龙胆”,后一种习称“坚龙胆”。
处方用名:龙胆、龙胆草、酒龙胆
药性:苦,寒。归肝、胆经。
功效:清热燥湿,泻肝胆火。
临床应用:
1.湿热黄疸,阴肿阴痒,带下,湿疹瘙痒
2.肝火头痛,目赤肿痛,耳鸣耳聋,胁痛口苦,强中,惊风抽搐
1.湿热黄疸、阴肿阴痒、带下、湿疹瘙痒。本品苦寒,清热燥湿之中,尤善清下焦湿热,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。治湿热黄疸,可配苦参用,如苦参丸(《杂病源流犀烛》),或配栀子、大黄、白茅根等药用,如龙胆散(《圣惠方》);若治湿热下注,阴肿阴痒、湿疹瘙痒、带下黄臭,常配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等药用,如龙胆泻肝汤(《兰室秘藏》)。
2.肝火头痛、目赤耳聋、胁痛口苦。本品苦寒沉降,善泻肝火胆实火,治上述诸症,多配柴胡、黄芩、栀子等药用,如龙胆泻肝汤(《兰室秘藏》)。
3.惊风抽搐。取本品清泻肝胆实火之功,可用治肝经热盛,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,常配牛黄、青黛、黄连等药用,如凉惊丸(《小儿药性直决》),或配黄柏、大黄、芦荟等药用,如当归芦荟丸(《宣明论方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3~6g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者忌用,阴虚津伤者慎用。
1、双解汤
2、加味逍遥散
3、还阴救苦汤
4、四清凉饮子
5、龙胆泻肝汤
6、当归龙荟丸(龙脑丸)
7、新制柴连汤
8、化阴煎
化学成分:主要含龙胆苦苷、当药苷、三叶苷、苦龙苷、苦樟苷等环烯醚萜苷类以及龙胆黄碱、龙胆碱和秦艽甲素、乙素、丙素等生物碱。此外,还含有龙胆三糖、β-谷甾醇等。
药理作用:
龙胆水浸剂对石膏样毛癣菌、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,对钩端螺旋体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、变形杆菌、伤寒杆菌也有抑制作用;龙胆苦苷有抗炎作用。此外,还具有镇静、促进胃液及胃酸分泌、保肝、抑制心脏、减缓心率、降压及抗疟原虫等作用。
炮制方法:
1.龙胆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残茎,洗净,闷润至透,切厚片或段,干燥,筛去碎屑。
2.酒龙胆:取龙胆片或段,喷淋定量黄酒拌匀,稍闷润,待酒被吸尽后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晾凉,筛去碎屑。
每100kg龙胆片或段,用黄酒10kg。
炮制作用:
1.龙胆:味苦,性寒。归肝、胆经。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的功能。用于湿热黄疸,阴肿阴痒,白带,湿疹。
2.酒龙胆:升提药力,引药上行。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,耳鸣耳聋,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。
【性状】 龙胆 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,长1~3cm,直径0.3~1cm;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,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,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。根圆柱形,略扭曲,长10~20cm,直径0.2~0.5cm;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,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,下部较细,有纵皱纹及支根痕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略平坦,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木部色较浅,呈点状环列。气微,味甚苦。 坚龙胆 表面无横皱纹,外皮膜质,易脱落,木部黄白色,易与皮部分离。 【鉴别】 (1)本品横切面:龙胆 表皮细胞有时残存,外壁较厚。皮层窄;外皮层细胞类方形,壁稍厚,木栓化;内皮层细胞切向延长,每一细胞由纵向壁分隔成数个类方形小细胞。韧皮部宽广,有裂隙。形成层不甚明显。木质部导管3~10个群束。髓部明显。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。 坚龙胆 内皮层以外组织多已脱落。木质部导管发达,均匀密布。无髓部。 粉末淡黄棕色。龙胆外皮层细胞表面观类纺锤形,每一细胞由横壁分隔成数个扁方形的小细胞。内皮层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,甚大,平周壁显纤细的横向纹理,每一细胞由纵隔壁分隔成数个栅状小细胞,纵隔壁大多连珠状增厚。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。网纹导管及梯纹导管直径约至45μm。 坚龙胆 无外皮层细胞。内皮层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,平周壁的横向纹理较粗而密,有的粗达3μm,每一细胞分隔成多数栅状小细胞,隔壁稍增厚或呈连珠状。 (2)取[含量测定]项下的备用滤液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龙胆苦苷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供试品溶液5μ1、对照品溶液1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,以乙酸乙酯-甲醇-水(10:2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亍,置紫外光灯(254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骨间寒热,惊痫邪气,续绝伤,定五脏,杀蛊毒。”
2.《珍珠囊》:“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,瘀肉高起,痛不可忍。”
3.《药品化义》:“胆草专泻肝胆之火,主治目痛颈痛,两胁疼痛,惊痫邪气,小儿疳积,凡属肝经热邪为患,用之神妙。其气味厚重而沉下,善清下焦湿热,若囊痈、便毒、下疳,及小便涩滞,男子阳挺肿胀,或光亮出脓,或茎中痒痛,女人因癃作痛,或发痒生疮,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,皆苦寒胜热之力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