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地槐、好汉枝、山槐子、野槐
来源:豆科植物苦参干燥根。
处方用名:苦参
药性:苦,寒。归心、肝、胃、大肠、膀胱经。
功效:清热燥湿,杀虫止痒,利尿。
临床应用:
1.湿热泻痢,便血,黄疸,赤白带下,阴肿阴痒
2.湿疹湿疮,皮肤瘙痒,疥癣麻风,滴虫性阴道炎
3.湿热淋痛,尿闭不通
1.湿热泻痢、便血、黄疸。本品苦寒,入胃、大肠经,功能清热燥湿而治胃肠湿热所致泄泻、痢疾,可单用,如《仁存堂经验方》以本品制丸服,治血痢不止;或配木香用,如香参丸(《奇方类编》);治湿热便血、痔漏出血,可配生地黄用,如苦参地黄丸(《外科大成》);若治湿热蕴蒸之黄疸,可配龙胆、牛胆汁等用,如《补缺肘后方》治谷疸方。
2.湿热带下、阴肿阴痒、湿疹湿疮、皮肤瘙痒、疥癣。本品既能清热燥湿,又能杀虫止痒,为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的常用药。若治湿热带下、阴肿阴痒,可配蛇床子、鹤虱等药用,如?痒汤(《外科正宗》),若治湿疹、湿疮,单用煎水外洗有效,或配黄柏、蛇床子煎水外洗;治皮肤瘙痒,可配皂角、荆芥等药用,如参角丸(《鸡峰普济方》);若配防风、蝉蜕、荆芥等药用,可治风疹瘙痒,如消风散(《外科正宗》);若治疥癣,可配花椒煎汤外搽,如参椒汤(《外科证治全书》),或配硫黄、枯矾制成软膏外涂。
3.湿热小便不利。本品既能清热,又能利尿,可用治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、灼热涩痛,常配石韦、车前子、栀子等药用。
用法用量:煎服,4.5~9g。外用适量,煎汤洗患处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者忌用或慎用。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临床配伍:
1.与木香配伍,清热燥湿,治疗湿热泻痢;
2.与黄柏、蛇床子配伍,杀虫止痒,治疗带下阴痒,湿疹疥癣。
1、消风散
2、凉血消风散
3、拈痛汤
4、苦参汤
5、当归拈痛汤
6、秦艽丸
7、八仙逍遥散
8、陀僧膏
化学成分:主要含生物碱类,包括苦参碱、氧化苦参碱、槐果碱、槐胺碱、槐定碱等。其他生物碱还有槐醇碱、N-甲基金雀花碱、臭豆碱。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炎
(3)抗病原微生物(抗细菌、抗真菌、抗病毒)
(4)抗肿瘤
(5)调节免疫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抗心律失常
(2)抗心肌缺血
(3)抗肝纤维化
(4)平喘
除去残留根头,大小分开,洗净,浸泡至约六成透时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【性状】
本品呈长圆柱形,下部常有分枝,长10~30cm,直径1~6.5cm。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,具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,外皮薄,多破裂反卷,易剥落,剥落处显黄色,光滑。质硬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;切片厚3~6mm;切面黄白色,具放射状纹理和裂隙,有的具异型维管束呈同心性环列或不规则散在。气微,味极苦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粉末淡黄色。木栓细胞淡棕色,横断面观呈扁长方形,壁微弯曲;表面观呈类多角形,平周壁表面有不规则细裂纹,垂周壁有纹孔呈断续状。纤维和晶纤维,多成束;纤维细长,直径11~27μm,壁厚,非木化;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,形成晶纤维,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增厚。草酸钙方晶,呈类双锥形、菱形或多面形,直径约至237μm。淀粉粒,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,直径2~20μm,脐点裂缝状,大粒层纹隐约可见;复粒较多,由2~12分粒组成。
(2)取本品横切片,加氢氧化钠试液数滴,栓皮即呈橙红色,渐变为血红色,久置不消失。木质部不呈现颜色反应。
(3)取本品粉末0.5g,加浓氨试液0.3ml、三氯甲烷25ml,放置过夜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三氯甲烷0.5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苦参碱对照品、槐定碱对照品,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0.2mg的混合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,分别点于同一用2%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,以甲苯-丙酮-甲醇(8:3:0.5)为展开剂,展开,展距8cm,取出,晾干,再以甲苯-乙酸乙酯-甲醇-水(2:4:2:1)10℃以下放置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的橙色斑点。
(4)取氧化苦参碱对照品,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.2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〔鉴别〕(3)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和上述对照品溶液各4μl,分别点于同一用2%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,以三氯甲烷-甲醇-浓氨试液(5:0.6:0.3)10℃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的橙色斑点。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心腹气结,癥瘕积聚,黄疸,溺有余沥,逐水,除痈肿。”
2.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肠风泻血,并热痢。”
3.《本草正义》:“苦参,大苦大寒,退热泄降,荡涤湿火,其功效与芩、连、龙胆皆相近,而苦参之苦愈甚,其燥尤烈,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,较之芩、连力量益烈。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,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,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。然毒风恶癞,非此不除,今人但以为洗疮之用,恐未免因噫而废食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