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鲜皮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白鲜皮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白藓皮、八股牛、山牡丹、羊鲜草

来源:芸香科植物白鲜干燥根皮。

处方用名:白鲜皮

药性:苦,寒。归脾、胃、膀胱经。

功效:清热燥湿,祛风解毒。

临床应用:
1.湿热疮毒,黄水淋漓,湿疹,风疹,疥癣疮癞
2.湿热黄疸尿赤,风湿热痹


1.湿热疮毒、湿疹,疥癣。本品性味苦寒,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祛风止痒之功。常用治湿热疮毒、肌肤溃烂、黄水淋漓者,可配苍术、苦参、连翘等药用;治湿疹、风疹、疥癣,又配苦参、防风、地肤子等药用,煎汤内服、外洗。
2.湿热黄疸,风湿热痹。本品善清热燥湿,可治湿热蕴蒸之黄疸、尿赤,常配茵陈等药用,如茵陈汤(《圣济总录》);取其既能清热燥湿,又能祛风通痹,可治风湿热痹,关节红肿热痛者,常配苍术、黄柏、薏苡仁等药用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5~10g。外用适量,煎汤洗或研粉敷。
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
临床配伍:
1与苦参等常用,治湿热疮痒。
2与薄荷等同用,治掺风,丹毒,隐疹瘙痒等症。
3与茵陈等同用,治湿热黄疸。
4与苍术、牛膝等同用,治风湿性关节炎。
5与生地、赤芍、当归、蝉蜕等同用,以养血祛风清热

方剂

1、归灵内托散
2、四物消风饮
3、搜风解毒汤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白鲜碱、异白鲜碱等生物碱及梣酮、黄柏酮、黄柏酮酸等柠檬苦素类化合物。此外,还含有粗多糖、谷甾醇等。

药理作用:
白鲜皮水浸剂对毛癣菌、黄癣菌、小芽孢癣菌、表皮癣菌、星形奴卡氏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,并有抗炎、解热作用。此外,白鲜碱能兴奋离体蛙心,增加心肌收缩力,并对离体兔耳血管、家兔和豚鼠子宫平滑肌有明显的收缩作用。其挥发油在体外有抗癌作用。

炮制

除去杂质,洗净,稍润,切厚片,干燥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呈卷筒状,长5~15cm,直径1~2cm,厚0.2~0.5cm。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,具细纵皱纹和细根痕,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;内表面类白色,有细纵纹。质脆,折断时有粉尘飞扬,断面不平坦,略呈层片状,剥去外层,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。有羊膻气,味微苦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横切面: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。栓内层狭窄,纤维多单个散在,黄色,直径25~100μm,壁厚,层纹明显。韧皮部宽广,射线宽1~3列细胞;纤维单个散在。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簇晶,直径5~30μm。
(2)取本品粉末1g,加甲醇2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黄柏酮对照品和梣酮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甲苯-环己烷-乙酸乙酯(3:3:3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5%香草醛硫酸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