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银花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金银花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新修本草》

别名:金银藤、银藤、二色花藤、二宝藤、右转藤、子风藤、鸳鸯藤、二花

来源: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。

处方用名:金银花、炒金银花、金银花炭

药性:甘,寒。归肺、心、胃经。

功效: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。

临床应用:
1.痈肿疔疮,喉痹,丹毒
2.风热感冒,温病发热
3.热毒血痢


1.痈肿疔疮。本品甘寒,清热解毒,散痈消肿,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。治疗痈疮初起,红肿热痛者,可单用本品煎服,并用渣敷患处,亦可与皂角刺、穿山甲、白芷配伍,如仙方活命饮(《妇人大全良方》);用治疔疮肿毒,坚硬根深者,常与紫花地丁、蒲公英、野菊花同用,如五味消毒饮(《医宗金鉴》);用治肠痈腹痛者,常与当归、地榆、黄芩配伍,如清肠饮(《辨证录》);用治肺痈咳吐脓血者,常与鱼腥草、芦根、桃仁等同用,以清肺排脓。
2.外感风热,温病初起。本品甘寒,芳香疏散,善散肺经热邪,透热达表,常与连翘、薄荷、牛蒡子等同用,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,身热头痛,咽痛口渴,如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;本品善清心、胃热毒,有透营转气之功,配伍水牛角、生地、黄连等药,可治热入营血,舌绛神昏,心烦少寐,如清营汤(《温病条辨》);若与香薷、厚朴、连翘同用,又可治疗暑温,发热烦渴,头痛无汗,如新加香薷饮(《温病条辨》)。
3.热毒血痢。本品甘寒,有清热解毒,凉血,止痢之效,故常用治热毒痢疾,下利脓血,单用浓煎口服即可奏效;亦可与黄芩、黄连、白头翁等药同用,以增强止痢效果。
此外,尚可用治咽喉肿痛、小儿热疮及痱子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6~15g。疏散风热、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;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;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。
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。

临床配伍:
常与连翘相须为用,如银翘散。

方剂

1、加味桔梗汤
2、双解汤
3、表里双解汤
4、阑尾清解汤
5、眼珠灌脓方
6、仙方活命饮
7、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
8、四妙勇安汤
9、透疹凉解汤
10、清咽双和饮
11、清咽利膈汤
12、栀子金花丸
13、银花解毒汤
14、五味消毒饮
15、疏风清热汤
16、清络饮
17、新加香薷饮
18、清暑汤
19、托里消毒散
20、归灵内托散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绿原酸类、黄酮类及挥发油等,主要为绿原酸类,即绿原酸和异绿原酸。黄酮类化合物有木犀草素、木犀草素-7-O-葡萄糖苷、忍冬苷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炎
(3)抗毒素
(4)抗病原微生物(抗细菌、抗病毒)
(5)抗肿瘤
(6)调节免疫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利胆
(2)降血压
(3)调血脂
(4)止血
(5)抗氧化

炮制

1、金银花:取原药材,拣去残留梗叶及杂质,筛去灰屑。生品用于清热解毒,疏风解表。
2、炒金银花:取净金银花,置热锅内,用文火拌炒,至黄色为度,取出摊开晾凉。炒金银花用于清热解表,和胃止呕。
3、金银花炭:取拣净的金银花,置锅内,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,喷淋清水少许,灭火星,炒干,取出晾透。金银花炭用于清热解毒,凉血止痢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呈棒状,上粗下细,略弯曲,长2~3cm,上部直径约3mm,下部直径约1.5mm。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(贮久色渐深),密被短柔毛。偶见叶状苞片。花萼绿色,先端5裂,裂片有毛,长约2mm。开放者花冠筒状,先端二唇形;雄蕊5,附于筒壁,黄色;雌蕊1,子房无毛。气清香,味淡、微苦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粉末浅黄棕色或黄绿色。腺毛较多,头部倒圆锥形、类圆形或略扁圆形,4~33细胞,成2~4层,直径30~64~108μm,柄部1~5细胞,长可达700μm。非腺毛有两种:一种为厚壁非腺毛,单细胞,长可达900μm,表面有微细疣状或泡状突起,有的具螺纹;另一种为薄壁非腺毛,单细胞,甚长,弯曲或皱缩,表面有微细疣状突起。草酸钙簇晶直径6~45μm。花粉粒类圆形或三角形,表面具细密短剌及细颗粒状雕纹,具3孔沟。
(2)取本品粉末0.2g,加甲醇5ml,放置12小时,滤过,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绿原酸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 试验,吸取供试品溶液10~20μl、对照品溶液10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,以乙酸丁酯-甲酸-水(7:2.5:2.5)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本草拾遗》:“主热毒、血痢、水痢、浓煎服之。”
2.《本草纲目》:“一切风湿气,及诸肿毒、痈疽疥癣、杨梅诸恶疮。散热解毒。”
3.《本经逢原》:“金银花,解毒去脓,泻中有补,痈疽溃后之圣药。但气虚脓清,食少便泻者勿用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