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翘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连翘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黄花杆,黄寿丹

来源: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。

处方用名:连翘、朱连翘、连翘炭

药性:苦,微寒。归肺、心、小肠经。

功效: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,疏散风热。

临床应用:
1.痈疽,瘰疬,乳痈,丹毒
2.风热感冒,温病初起,热入营血、高热烦渴、神昏发斑
3.热淋涩痛


1.痈肿疮毒,瘰疬痰核。本品苦寒,主入心经,既能清心火,解疮毒,又能消散痈肿结聚,故有“疮家圣药”之称。用治痈肿疮毒,常与金银花、蒲公英、野菊花等解毒消肿之品同用,若疮痈红肿未溃,常与穿山甲、皂角刺配伍,如加减消毒饮(《外科真铨》);若疮疡脓出、红肿溃烂,常与牡丹皮、天花粉同用,如连翘解毒汤(《疡医大全》);用治痰火郁结,瘰疬痰核,常与夏枯草、浙贝母、玄参、牡蛎等同用,共奏清肝散结,化痰消肿之效。
2.风热外感,温病初起。本品苦能清泄,寒能清热,入心、肺二经,长于清心火,散上焦风热,常与金银花、薄荷、牛蒡子等同用,治疗风热外感或温病初起,头痛发热、口渴咽痛,如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。若用连翘心与麦冬、莲子心等配伍,尚可用治温热病热入心包,高热神昏,如清宫汤(《温病条辨》);本品又有透热转气之功,与水牛角、生地、金银花等同用,还可治疗热入营血之舌绛神昏,烦热斑疹,如清营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。
3.热淋涩痛。本品苦寒通降,兼有清心利尿之功,多与车前子、白茅根、竹叶、木通等药配伍,治疗湿热壅滞所致之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,如如圣散(《杂病源流犀烛》)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6~15g。青翘清热解毒之力较强;老翘长于透热达表,疏散风热;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,常用治邪入心包之高热烦躁、神昏谵语等症。
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。

临床配伍:
1.与金银花相须为用,外可疏散风热,内可清热解毒,常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热病不同阶段的多种证候,亦可消疮肿,利咽喉,被誉为“疮家圣药”。

方剂

1、银翘散
2、桑菊饮
3、清营汤
4、清瘟败毒饮
5、凉膈散
6、普济消毒饮
7、防风通圣散
8、甘露消毒丹
9、保和丸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木脂素类化合物如连翘苷、连翘苷元等;黄酮类化合物如芸香苷、连翘酯苷(A、C、D);尚含三萜类化合物如桦木酸、熊果酸、齐墩果酸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炎
(3)抗病原微生物(抗细菌、抗真菌)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保肝
(2)止吐

炮制

1.连翘,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果柄,抢水洗净,晒干。筛去脱落的心及灰屑。
2.朱连翘:取净连翘,用清水喷湿,置容器内搅拌均匀,将朱砂粉撒匀稍拌,取出晾干。连翘每100kg用朱砂粉2kg。
3.连翘炭:取净连翘置锅内,用武火加热炒至七八成黑,取出晾凉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呈长卵形至卵形,稍扁,长1.5~2.5cm,直径0.5~1.3cm。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和多数突起的小斑点,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。顶端锐尖,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脱落。青翘多不开裂,表面绿褐色,突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;质硬;种子多数,黄绿色,细长,一侧有翅。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,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,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,平滑,具一纵隔;质脆;种子棕色,多已脱落。气微香,味苦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果皮横切面:外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,外壁及侧壁增厚,被角质层。中果皮外侧薄壁组织中散有维管束;中果皮内侧为多列石细胞,长条形、类圆形或长圆形,壁厚薄不一,多切向镶嵌状排列。内果皮为1列薄壁细胞。
(2)取本品粉末1g,加石油醚(30~60℃)20ml,密塞,超声处理15分钟,滤过,弃去石油醚液,残渣挥干石油醚,加甲醇20ml,密塞,超声处理2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连翘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葯材溶液。再取连翘苷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.25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3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三氯甲烷-甲醇(8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寒热,鼠瘘、瘰疬、痈肿、恶疮、瘿瘤、结热、蛊毒。”
2.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疮疖止痛。”
3.《珍珠囊》:“连翘之用有三:泻心经客热,一也;去上焦诸热,二也,为疮家圣药,三也。”

> :absol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