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名医别录》
别名:蓝叶、蓝菜
来源: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。
处方用名:大青叶
药性:苦、寒。归心、胃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凉血消斑。
临床应用:
1.温病高热,神昏,发斑发疹
2.痄腮,喉痹,口疮,丹毒,痈肿
1.热入营血,温毒发斑。本品苦寒,善解心胃二经实火热毒;又入血分而能凉血消斑,气血两清,故可用治温热病心胃毒盛,热入营血,气血两燔,高热神昏,发斑发疹,常与水牛角、玄参、栀子等同用,如犀角大青汤(《医学心悟》)。本品功善清热解毒,若与葛根、连翘等药同用,便能表里同治,故可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,发热头痛,口渴咽痛等,如清温解毒丸(《中国药典》2000年版)。
2.喉痹口疮,痄腮丹毒。本品苦寒,既能清心胃实火,又善解瘟疫时毒,有解毒利咽,凉血消肿之效。用治心胃火盛,咽喉肿痛,口舌生疮者,常与生地、大黄、升麻同用,如大青汤(《圣济总录》);若瘟毒上攻,发热头痛,痄腮,喉痹者,可与金银花、大黄、拳参同用;用治血热毒盛,丹毒红肿者,可用鲜品捣烂外敷,或与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蚤休等药配伍使用。
用法用量:煎服,9~15g。外用适量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者忌用。
临床配伍:
1、与水牛角、玄参、栀子等同用,可用于温热病心胃毒盛,热入营血,气血两燔,高热神昏,发斑发疹者。
2、与生地、大黄、升麻等同用,可用于心胃火盛,咽喉肿痛,口舌生疮者。
1、马齿苋合剂
2、青叶紫草汤
化学成分:主要含靛玉红、靛蓝等吲哚类生物碱,水杨酸、丁香酸等有机酸,菘蓝苷等苷类,铁、钛、锰、锌等无机元素,甾醇,挥发性成分等。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炎
(3)抗病原微生物(抗细菌、抗真菌、抗病毒)
(4)调节免疫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保肝
(2)抑制肠蠕动
拣去杂质及枯叶,洗净,稍润,切段,晒干。
【性状】
本品多皱缩卷曲,有的破碎。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,长5~20cm,宽2~6cm;上表面暗灰绿色,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;先端钝,全缘或微波状,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;叶柄长4~10cm,淡棕黄色。质脆。气微,味微酸、苦、涩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粉末绿褐色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,略成连珠状增厚;气孔不等式,副卫细胞3~4个。叶肉组织分化不明显;叶肉细胞中含蓝色细小颗粒状物,亦含橙皮苷样结晶。
(2)取本品粉末0.5g,加三氯甲烷20ml,加热回流1小时,滤过,滤液浓缩至1ml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靛蓝对照品、靛玉红对照品,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环己烷-三氯甲烷-丙酮(5:4:2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分别显相同的蓝色斑点和浅紫红色斑点。
1.《名医别录》:“疗时气头痛,大热,口疮。”
2.《本草纲目》:“主热毒痢,黄疸,喉痹,丹毒。”
3.《本草正》:“治瘟疫热毒发斑,风热斑疹,痈疡肿痛,除烦渴,止鼻衄,吐血……凡以热兼毒者,皆宜蓝叶捣汁用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