贯众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贯众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绵马鳞毛蕨、 贯节、贯渠

来源: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和叶柄残基。

处方用名:贯众、贯众炭

药性:苦,微寒;有小毒。归肝、胃经。

功效:清热解毒,驱虫,止血。

临床应用:
1.时疫感冒,风热头痛,温毒发斑
2.痄腮,疮疡肿毒
3.虫积腹痛
4.崩漏下血


1.风热感冒,温毒发斑。本品苦寒,既能清气分之实热,又能解血分之热毒,凡温热毒邪所致之证皆可用之,常与黄连、甘草等同用,如贯众散(《普济方》)。单用本品或配桑叶、金银花等可防治风热感冒;若与板蓝根、大青叶、紫草等药配伍,又可用于痄腮、温毒发斑、发疹等病证。
2.血热出血。本品味苦微寒,主入肝经,有凉血止血之功,主治血热所致之衄血、吐血、便血、崩漏等证,尤善治崩漏下血。如《本草图经》治衄血,可单味药研未调服;若与黄连为伍,研末糯米饮调服,可治吐血,如贯众散(《圣济总录》);治便血可配伍侧柏叶;治崩漏下血可与五灵脂同用。
3.虫疾。本品有杀虫之功。用于驱杀绦虫、钩虫、蛲虫、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。可与驱虫药配伍使用。
此外,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妇人带下等病证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5~10g。清热解毒、驱虫宜生用;止血宜炒炭用。外用适量。

注意事项:本品有小毒,用量不宜过大。服用本品时忌油腻。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。

临床配伍:
1、鼻衄不止:贯众根末,水服一钱。(《普济方》)
2、女人血崩:贯众半两,煎酒服之,立止。(《集简方》)
3、漆疮作痒:油调贯众末,涂之。(《千金方》)
4、血痢不止:凤尾草根(即贯众)五钱,煎酒服。陈解元吉言所传。(《集简方》
5、便毒肿痛:贯众,酒服二钱,良。(《多能鄙事》)

方剂

1、大活络丹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间苯三酚类衍生物黄绵马酸、绵马酸、绵马素、白绵马素、新棉马素,黄酮,三萜,挥发油,树脂等。

药理作用:
本品有抗病毒、抗菌、抗肿瘤作用;绵马素对无脊椎动物平滑肌有毒性,能使绦虫、钩虫麻痹变硬,而达到驱肠虫效用;东北贯众素有抗血吸虫作用;其提取物有较强的收缩子宫、抗早孕及堕胎作用。

炮制

1、贯众:用清水稍浸,取出,早晚各洒水一次,润软,切片,晒干。
2、贯众炭:取净贯众片置锅内,依清炒法(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。)炒至焦黑色为度,喷洒清水,放凉。

性状和鉴别

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cm。根茎粗壮,斜生,有较多坚硬的叶柄残基及黑色细根,密被深褐色、长披针形的大鳞片。叶簇生于根茎顶端;叶柄长10~25cm,基部以上直达叶轴密生棕色条形至钻形狭鳞片,叶片草质,倒披针形,长60~100cm,中部稍上处宽20~25cm,二回羽状全裂或深裂;羽片无柄,裂片密接,长圆形,圆头或圆截头,近全缘或先端有钝锯齿;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侧脉羽状分叉。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形,孢子囊群着生于叶中部以上的羽片上,生于叶背小脉中部以下,囊群盖肾形或圆肾形,棕色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腹中邪热气,诸毒,杀三虫。”
2.《名医别录》:”去寸白,破癥瘕,除头风、止金疮。”
3.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下血、崩中、带下,产后血气胀痛,斑疹、漆毒、骨哽。”

> :absol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