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本草正》
别名:野黄菊花、苦薏
来源: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。
处方用名:野菊花
药性:苦、辛,微寒。归肝、心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泻火平肝。
临床应用:
1.疔疮痈肿,咽喉肿痛
2.目赤肿痛,头痛眩晕
1.痈疽疔疖,咽喉肿痛。本品辛散苦降,其清热泻火,解毒利咽,消肿止痛力胜,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。用治热毒蕴结,疔疖丹毒,痈疽疮疡,咽喉肿痛,均可与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金银花等同用,如五味消毒饮(《医宗金鉴》)。
2.目赤肿痛,头痛眩晕。本品味苦入肝,清泻肝火;味辛性寒,兼散风热,常与金银花、密蒙花、夏枯草等同用,治疗风火上攻之目赤肿痛;若与决明子同用,可用治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。
此外,本品内服并煎汤外洗也用治湿疹、湿疮、风疹痒痛等。
用法用量:煎服,9~15g。外用适量,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。
1、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
2、五味消毒饮
3、苦参汤
化学成分:主要含黄酮类成分:蒙花苷,矢车菊苷等;挥发油:菊花内酯,野菊花三醇,野菊花酮,樟脑,龙脑等。
药理作用:
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喉杆菌、痢疾杆菌、流感病毒、疱疹病毒以及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。有显著的抗炎作用,其挥发油对化学性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强,其水提物对异性蛋白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较好。尚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。
秋、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,晒干,或蒸后晒干。本品呈类球形,直径0.3-25px,棕黄色。总苞由4-5层苞片组成,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,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浅棕色,通常被白毛,边缘膜质;内层苞片长椭圆形,膜质,外表面无毛。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。舌状花1轮,黄色至棕黄色,皱缩卷曲;管状花多数,深黄色。体轻。气芳香,味苦。
【性状】
本品呈类球形,直径0.3~1cm,棕黄色。总苞由4~5层苞片组成,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,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浅棕色,通常被白毛,边缘膜质;内层苞片长椭圆形,膜质,外表面无毛。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。舌状花1轮,黄色至棕黄色,皱缩卷曲;管状花多数,深黄色。体轻。气芳香,味苦。
【鉴别】
取本品粉末0.3g,加甲醇15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放冷,滤过,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野菊花对照药材0.3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再取蒙花苷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.2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3μl,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,以乙酸乙酯-丁酮-三氯甲烷-甲酸-水(15:15:6:4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2%三氯化铝溶液,热风吹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1.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痈肿疔毒,瘰疬眼瘜。”
2.《本草汇言》:“破血疏肝,解疔散毒。主妇人腹内宿血,解天行火毒丹疔。洗疮疥,又能去风杀虫。”
3.《本草求真》:“凡痈毒疔肿,瘰疬,眼目热痛,妇人瘀血等证,无不得此则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