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本草图经》
别名:血藤、红皮藤、大活血、红藤
来源: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。
处方用名:大血藤
药性:苦,平。归大肠、肝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活血,祛风止痛。
临床应用:
1.肠痈腹痛,热毒疮疡
2.血滞经闭痛经,跌扑肿痛
3.风湿痹痛
1.肠痈腹痛,热毒疮疡。本品苦降开泄,长于清热解毒,消痈止痛,又入大肠经,善散肠中瘀滞,为治肠痈要药,也可用于其他热毒疮疡。用治肠痈腹痛,常与桃仁、大黄等药同用;用治热毒疮疡,常与连翘、金银花、贝母等药同用,如连翘金贝煎(《景岳全书》)。
2.跌打损伤,经闭痛经。本品能活血散瘀,消肿,止痛。用治跌打损伤,瘀血肿痛,常与骨碎补、续断、赤芍等药同用;用治经闭痛经,常与当归、香附、益母草等药同用。
3.风湿痹痛。本品有活血化瘀,祛风活络止痛之作用,广泛用于风湿痹痛,腰腿疼痛,关节不利,常与独活、牛膝、防风等药同用。
用法用量:煎服,9~15g。外用适量。
注意事项:孕妇慎用。
1、金刚活血酒
2、劳伤药酒
化学成分:主要含蒽醌类成分大黄素、大黄素甲醚、大黄酚,三萜类,木脂素类,甾醇类及多种酚及酚苷。
药理作用:
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乙型链球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,对大肠杆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卡他球菌、甲型链球菌及绿脓杆菌,亦有一定抑制作用。本品水提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,增加冠脉流量,抑制血栓形成,提高血浆cAMP水平,提高实验动物耐缺氧能力,扩张冠状动脉,缩小心肌梗死范围。
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【性状】
本品呈圆柱形,略弯曲,长30~60cm,直径1~3cm。表面灰棕色,粗糙,外皮常呈鳞片状剥落,剥落处显暗红棕色,有的可见膨大的节和略凹陷的枝痕或叶痕。质硬,断面皮部红棕色,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,木部黄白色,有多数细孔状导管,射线呈放射状排列。气微,味微涩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横切面:木栓层为多列细胞,含棕红色物。皮层石细胞常数个成群,有的含草酸钙方晶。维管束外韧型。韧皮部分泌细胞常切向排列,与筛管群相间隔;有少数石细胞群散在。束内形成层明显。木质部导管多单个散在,类圆形,直径约至400μm,周围有木纤维。射线宽广,外侧石细胞较多,有的含数个草酸钙方晶。髄部可见石细胞群。薄壁细胞含棕色或棕红色物。
(2)取本品粗粉5g,加甲醇5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2%氢氧化钠溶液10ml使溶解,用盐酸调节pH值至2,用乙醚振摇提取3次,每次10ml,合并乙醚液,挥干,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大血藤对照药材5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三氯甲烷-丙酮-甲酸(8:1:0.8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2%三氯化铁乙醇溶液,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日光下显相同颜色的斑点,紫外光下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1.《本草图经》:“攻血,治血块。”
2.《简易草药》:“治筋骨疼痛,追风,健腰膝,壮阳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