败酱草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败酱草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苏败酱、遏蓝菜

来源: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、白花败酱的干燥全草。

处方用名:败酱草

药性:辛、苦,微寒。归胃、大肠、肝经。

功效:清热解毒,消痈排脓,祛瘀止痛。

临床应用:
1.肠痈肺痈,痈肿疮毒
2.产后瘀阻腹痛


1.肠痈肺痈,痈肿疮毒。本品辛散苦泄寒凉,既可清热解毒,又可消痈排脓,且能活血止痛,故为治疗肠痈腹痛的首选药物。用治肠痈初起,腹痛便秘、未化脓者,常与金银花、蒲公英、牡丹皮、桃仁等同用;若治肠痈脓已成者,常与薏苡仁、附子同用,如薏苡附子败酱散(《金匮要略》)。本品还可用治肺痈咳吐脓血者,常与鱼腥草、芦根、桔梗等同用。若治痈肿疮毒,无论已溃未溃皆可用之,常与金银花、连翘等药配伍,并可以鲜品捣烂外敷,均效。
2.产后瘀阻腹痛。本品辛散行滞,有破血行瘀,通经止痛之功。如《卫生易简方》单用本品煎服,或与五灵脂、香附、当归等药配伍,用于治疗产后瘀阻,腹中刺痛。
此外,本品亦可用治肝热目赤肿痛及赤白痢疾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6~15g。外用适量。

注意事项:脾胃虚弱,食少泄泻者不宜服用。

临床配伍:
①肠痈初期未成脓者:配红藤、大黄、牡丹皮等。 ②肠痈脓已成者:配薏苡仁、附子。 ③肺痈发热,咳唾脓血:配鱼腥草、桔梗、芦根等。

方剂

1、薏苡附子败酱散
2、马齿苋合剂

药理

化学成分:黄花败酱主要含香豆素,环烯醚萜,皂苷,甾醇等。白花败酱主要含挥发油,莫罗忍冬苷,番木鳖苷,白花败酱苷等。

药理作用:
黄花败酱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痢疾杆菌、伤寒杆菌、绿脓杆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。并有抗肝炎病毒、保肝、抗肿瘤、镇静等作用。

炮制

夏季开花前采挖,晒至半干,扎成束,再阴干。

性状和鉴别

全草长15~55cm。根细长圆锥形;表面灰黄色,质硬脆易折断,折断面不平坦。茎圆柱形,直径1~5mm;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,有细纵棱;质脆易折断,折断面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。叶多碎落。总状果序生于茎枝顶端及叶腋;果实卵圆形而扁平,长8~15mm,宽5~13mm;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,中央略隆起,边缘有翅,宽1.5~3mm,两面中央各有1纵棱线,先端凹陷,基部有细果梗,长约1cm;果实内分2室,中间有纵隔膜,每室有种子5~7粒,果实开裂后,留下1纺锤形的白色膜状中隔。种子扁圆形,宽约2mm;表面棕黑色,两面各有5~6条突起的偏心性环纹。气微,味淡。以色黄绿、果实完整者为佳。

古籍参考

1.《名医别录》:“除痈肿,浮肿,结热,风痹不足,产后疾痛。”
2.《本草纲目》:“败酱,善排脓破血,故仲景治痈,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。”
3.《本草正义》:“此草有陈腐气,故以败酱得名。能清热泄结,利水消肿,破瘀排脓。惟宜于实热之体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