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乌扇、乌蒲、黄远、乌萐、夜干、乌翣、乌吹、草姜、鬼扇、凤翼
来源: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。
处方用名:射干
药性:苦,寒。归肺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消痰,利咽。
临床应用:
1.热毒痰火郁结,咽喉肿痛
2.痰涎壅盛,咳嗽气喘
1.咽喉肿痛。本品苦寒泄降,清热解毒,主入肺经,有清肺泻火,利咽消肿之功,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。主治热毒痰火郁结,咽喉肿痛,可单用,如射干汤(《圣济总录》);或与升麻、甘草等同用。若治外感风热,咽痛音哑,常与荆芥、连翘、牛蒡子同用。
2.痰盛咳喘。本品善清肺火,降气消痰,以平喘止咳。常与桑白皮、马兜铃、桔梗等药同用,治疗肺热咳喘,痰多而黄;若与麻黄、细辛、生姜、半夏等药配伍,则可治疗寒痰咳喘,痰多清稀,如射干麻黄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3~10g。
注意事项:本品苦寒,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。孕妇慎用。
1、射干麻黄汤
2、解肌透痧汤
3、清咽下痰汤
4、鳖甲煎丸
5、甘露消毒丹
化学成分:主要含黄酮类成分:次野鸢尾黄素,鸢尾苷、鸢尾苷元、野鸢尾苷、野鸢尾苷元、鸢尾异黄酮等。还含二苯乙烯类化合物、二环三帖及其衍生物等。
药理作用:
射干能抑制流感病毒、疱疹病毒,对致病性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;射干醇提物有一定的解热作用,还可降低毛细管通透性,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而有抗炎作用;鸢尾苷尚有明显的利尿作用。
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薄片,干燥。
【性状】
本品呈不规则结节状,长3~10cm,直径1~2cm。表面黄褐色、棕褐色或黑褐色,皱缩,有较密的环纹。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,偶有茎基残存;下面有残留细根及根痕。质硬,断面黄色,颗粒性。气微,味苦、微辛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横切面:表皮有时残存。木栓细胞多列。皮层稀有叶迹维管束;内皮层不明显。中柱维管束为周木型和外韧型,靠外侧排列较紧密。薄壁组织中含有草酸钙柱晶、淀粉粒及油滴。粉末橙黄色。草酸钙柱晶较多,棱柱形,多已破碎,完整者长49~240(315)μm,直径约至49μm。淀粉粒单粒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2~17μm,脐点点状;复粒极少,由2~5分粒组成。薄壁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,壁稍厚或连珠状增厚,有单纹孔。木栓细胞棕色,垂周壁微波状弯曲,有的含棕色物。
(2)取本品粉末1g,加甲醇1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浓缩至1.5ml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射干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,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,以三氯甲烷-丁酮-甲醇(3:1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三氯化铝试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咳逆上气,喉痹咽痛,不得消息,散结气,腹中邪逆,食饮大热。”
2.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咽喉肿痛,咽闭喉风,乳蛾,痄腮红肿,牙根肿烂,攻散疮痈一切热毒等症。”
3.《本草纲目》:“射干,能降火,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