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白头翁、白头婆
来源: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。
处方用名:白头翁
药性:苦,寒。归胃、大肠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凉血止痢。
临床应用:
1.热毒血痢
2.阴痒带下
1.热毒血痢。本品苦寒降泄,清热解毒,凉血止痢,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,故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。用治热痢腹痛,里急后重,下痢脓血,可单用,或配伍黄连、黄柏、秦皮同用,如白头翁汤(《伤寒论》);若为赤痢下血,日久不愈,腹内冷痛,则以本品与阿胶、干姜、赤石脂等药同用,亦如白头翁汤(《千金方》)。
2.疮痈肿毒。本品苦寒,主入阳明,有解毒凉血消肿之功,可与蒲公英、连翘等清热解毒,消痈散结药同用,以治疗痄腮、瘰疬、疮痈肿痛等证。
本品若与秦皮等配伍,煎汤外洗,又可治疗阴痒带下。此外尚可用于血热出血以及温疟发热烦躁。
用法用量:煎服,9~15g。
注意事项:虚寒泻痢者忌服。
1、白头翁汤
化学成分:主要含三萜皂苷、白头翁皂苷B4、白头翁素、23-羟基白桦酸、胡萝卜素等。
药理作用:
白头翁鲜汁、煎剂、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、痢疾杆菌、枯草杆菌、伤寒杆菌、沙门杆菌以及一些皮肤真菌等,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。有显著的抗阿米巴原虫、杀灭阴道滴虫作用。
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薄片,干燥。
【性状】
本品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,稍扭曲,长6~20cm,直径0.5~2cm。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,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,皮部易脱落,露出黄色的木部,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,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。根头部稍膨大,有白色绒毛,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。质硬而脆,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木部淡黄色。气微,味微苦涩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粉末灰棕色。韧皮纤维梭形或纺锤形,长100~390μm,直径16~42μm,壁木化。非腺毛单细胞,直径13~33μm,基部稍膨大,壁大多木化,有的可见螺状或双螺状纹理。具缘纹孔导管、网纹导管及螺纹导管,直径10~72μm。
(2)取本品1g,研细,加甲醇10ml,超声处理10分钟,滤过,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白头翁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正丁醇-醋酸-水(4:1:2)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刻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温疟狂易寒热,癥瘕积聚,瘿气,逐血止痛,金疮。”
2.《药性论》:“止腹痛及赤毒痢,治齿痛,主项下瘤疬。”
3.《本草汇言》:“凉血,消瘀,解湿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