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齿苋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马齿苋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

别名:马苋,五行草,长命菜,五方草,瓜子菜,麻绳菜,马齿菜,蚂蚱菜

来源: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
处方用名:马齿苋

药性:酸,寒。归肝、大肠经。

功效: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,止痢。

临床应用:
1.热毒血痢
2.痈肿疔疮,丹毒,蛇虫咬伤,湿疹
3.便血,痔血,崩漏下血


1.热毒血痢。本品性寒质滑,酸能收敛,入大肠经,具有清热解毒,凉血止痢之功,为治痢疾的常用药物,单用水煎服即效。亦常与粳米煮粥,空腹服食,治疗热毒血痢,如马齿粥(《圣惠方》);《经效产宝》单用鲜品捣汁入蜜调服,治疗产后血痢;若与黄芩、黄连等药配伍可治疗大肠湿热,腹痛泄泻,或下利脓血,里急后重者。
2.热毒疮疡。本品具有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之功。用治血热毒盛,痈肿疮疡,丹毒肿痛,可单用本品煎汤内服并外洗,再以鲜品捣烂外敷,如马齿苋膏(《医宗金鉴》);也可与其他清热解毒药配伍使用。
3.崩漏,便血。本品味酸而寒,入肝经血分,有清热凉血,收敛止血之效。故用治血热妄行,崩漏下血,可单味药捣汁服;若用治大肠湿热,便血痔血,可与地榆、槐角、凤尾草等同用。
此外,本品还可用于湿热淋证、带下等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9~15g。外用适量,捣敷患处。
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,肠滑作泄者忌服。

临床配伍:
《本草经疏》:凡脾胃虚寒,肠滑作泄者勿用;煎饵方中不得与鳖甲同入。

方剂

1、马齿苋合剂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三萜醇类,其主要为β-番树脂醇、丁基醚帕醇、帕克醇等,黄酮类,氨基酸,有机酸及其盐,还有钙、磷、铁、硒、钾等微量元素及其无机盐,以及硫胺素、核黄素,维生素B1、A,β-胡萝卜素、蔗糖、葡萄糖、果糖等。本品还含有大量的L-去甲基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及少量的多巴。

药理作用:
本品乙醇提取物及水煎液对痢疾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,对大肠杆菌、伤寒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杜盎氏小芽孢癣菌也均有一定抑制作用。能增强豚鼠离体回肠的收缩;口服或腹腔注射其水提物,可使骨骼肌松弛。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。能升高血钾浓度;对心肌收缩力呈剂量依赖性的双向调节。此外,还有利尿和降低胆固醇等作用。

炮制

除去杂质,洗净,稍润,切段,晒干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多皱缩卷曲,常结成团。茎圆柱形,长可达30cm,直径0.1~0.2cm,表面黄褐色,有明显纵沟纹。叶对生或互生,易破碎,完整叶片倒卵形,长1~2.5cm,宽0.5~1.5cm;绿褐色,先端钝平或微缺,全缘。花小,3~5朵生于枝端,花瓣5,黄色。蒴果圆锥形,长约5mm,内含多数细小种子。气微,味微酸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粉末灰绿色。草酸钙簇晶众多,大小不一,直径7~108μm,大型簇晶的晶块较大,棱角钝。草酸钙方晶宽8~69μm,长至125μm,有的方晶堆砌成簇晶状。叶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或较平直,气孔平轴式。含晶细胞常位于维管束旁,内含细小草酸钙簇晶。内果皮石细胞大多成群,呈长梭形或长方形,壁稍厚,可见孔沟与纹孔。种皮细胞棕红色或棕黄色,表面观呈多角星状,表面密布不整齐小突起。花粉粒类球形,直径48~65μm,表面具细刺状纹饰,萌发孔短横线状。
(2)取本品粉末2g,加水20ml,加甲酸调节pH值至3~4,冷浸3小时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水5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马齿苋对照药材2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~2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水饱和正丁醇-冰醋酸-水(4:1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0.2%茚三酮乙醇溶液,在110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新修本草》:“主诸肿瘘疣目,捣揩之;饮汁主反胃,诸淋,金疮血流,破血癖癥瘕,小儿尤良;……”
2.《本草纲目》:“散血消肿,利肠滑胎,解毒通淋,治产后虚汗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