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别名:老鸦胆、鸭蛋子、雅旦子
来源: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处方用名:鸦胆子
药性:苦,寒;有小毒。归大肠、肝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止痢,截疟;外用腐蚀赘疣。
临床应用:
1.热毒血痢,冷积久痢
2.疟疾
3.赘疣鸡眼
1.热毒血痢,冷积久痢。本品苦寒,能清热解毒,尤善清大肠蕴热,凉血止痢,故可用治热毒血痢,便下脓血,里急后重等症。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单用本品去皮25~50粒,白糖水送服。本品又有燥湿杀虫止痢之功,可用治冷积久痢,采取口服与灌肠并用的方法,疗效较佳;若用治久痢久泻,迁延不愈者,可与诃子肉、乌梅肉、木香等同用。
2.各型疟疾。本品苦寒,入肝经,能清肝胆湿热,有杀虫截疟之功,对各种类型的疟疾均可应用,尤以间日疟及三日疟效果较好,对恶性疟疾也有效。
3.鸡眼赘疣。本品外用有腐蚀作用。用治鸡眼、寻常疣等,可取鸦胆子仁捣烂涂敷患处,或用鸦胆子油局部涂敷。如《经验方》至圣丹,即以鸦胆子仁20个,同烧酒捣烂敷患处,外用胶布固定,治疗鸡眼;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亦用上法,治疣。
用法用量:内服,0.5~2g,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,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、片剂服,不宜入煎剂。外用适量。
注意事项:本品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,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,不宜多用久服。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,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。孕妇及小儿慎用。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不宜使用。
临床配伍:
1.配龙眼肉:鸦胆子腐蚀作用较强,内服易于刺激胃肠,引起恶心呕吐、胸闷腹痛等症,故用龙眼肉之甘缓补中,以减少胃肠刺激症状,以展其治疗作用,常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、热性赤痢。
2.配木香:木香善行气导滞、除脘腹胀痛、泻痢后重,二药相配,一寒一温,一入血分,一入气分,气血并治,治痢疾、除后重效捷佳。
1、红白痢症丸
2、久痢丹
3、肉刺散
化学成分:主要含苦木苦味素类,生物碱(鸦胆子碱、鸦胆宁等),苷类(鸦胆灵、鸦胆子苷等),酚性成分,黄酮类成分,脂肪酸类成分油酸、亚油酸,棕榈酸等;香草酸,鸦胆子甲素以及鸦胆子油等。
药理作用:
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;对其他寄生虫如鞭虫、蛔虫、绦虫及阴道滴虫等也有驱杀作用;本品煎剂及氯仿提取物体外实验能抗疟原虫;并具有抗肿瘤作用;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;对赘疣细胞可使细胞核固缩,细胞坏死、脱落。
除去果壳及杂质。
【性状】
本品呈卵形,长6~10mm,直径4~7mm。表面黑色或棕色,有隆起的网状皱纹,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,两侧有明显的棱线,顶端渐尖,基部有凹陷的果梗痕。果壳质硬而脆,种子卵形,长5~6mm,直径3~5mm,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具网纹;种皮薄,子叶乳白色,富油性。气微,味极苦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果皮粉末棕褐色。表皮细胞多角形,含棕色物。薄壁细胞多角形,含草酸钙簇晶和方晶,簇晶直径约至30μm。石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,直径14~38μm。种子粉末黄白色。种皮细胞略呈多角形,稍延长。胚乳和子叶细胞含糊粉粒。
(2)取本品粗粉1g,加石油醚(60~90℃)2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补加石油醚(60~90℃)至20ml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鸦胆子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再取油酸对照品,加石油醚(60~90℃)制成每1ml含3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~3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石油醚(60~90℃)-乙酸乙酯-冰醋酸(8.5:1.5:0.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1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“治冷痢久泻……外无烦热燥扰,内无肚腹急痛,有赤白相兼,无里急后重,大便流利,小便清长。”
2.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“味极苦,性凉,为凉血解毒之要药。善治热痢赤痢,二便因热下血,最能清血中之热及肠中之热,防腐生肌,诚有奇效。”“捣烂醋调敷疔毒。善治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