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边莲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半边莲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本草纲目》

别名:瓜仁草、急解索、细米草

来源: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干燥全草。

处方用名:半边莲

药性:辛,平。归心、小肠、肺经。

功效:清热解毒,利尿消肿。

临床应用:
1.痈肿疔疮,蛇虫咬伤
2.鼓胀水肿,湿热黄疸
3.湿疹湿疮


1.疮痈肿毒,蛇虫咬伤。本品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,是治疗毒热所致的疮痈肿毒诸证之常用药。内服外用均可,尤以鲜品捣烂外敷疗效更佳。如单用鲜品捣烂,加酒外敷患处,治疗疔疮肿毒;亦用鲜品捣烂外敷,治疗乳痈肿痛;若用于毒蛇咬伤、蜂蝎螫伤,常与白花蛇舌草、虎杖、茜草等同用。
2.腹胀水肿。本品有利水消肿之功,故可用治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如常以本品与金钱草、大黄、枳实相配,治疗水湿停蓄,大腹水肿;或以本品与白茅根配伍,用于湿热黄疸,小便不利。
3.湿疮湿疹。本品既有清热解毒作用,又兼有利水祛湿之功,对皮肤湿疮湿疹及手足疥癣均有较好疗效。可单味水煎,局部湿敷或外搽患处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9~15g;鲜品30~60g。外用适量。

注意事项:水肿属阴水者忌用。

临床配伍:
1、用鲜品捣烂外敷,可用于乳痈肿痛。
2、与白花蛇舌草、虎杖、茜草等同用,可用于毒蛇咬伤、蜂蝎螫伤等症。
3、与金钱草、大黄、枳实等同用,可用于水湿停蓄,大腹水肿。

方剂

1、祛毒散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生物碱,主要有山梗菜碱,山梗菜酮碱、山梗菜醇碱和异山梗菜酮碱,去甲山梗菜酮碱等。还含有黄酮苷、皂苷、氨基酸、延胡索酸、琥珀酸、对羟基苯甲酸、葡萄糖和果糖等成分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利尿
(2)利胆
(3)抗病原体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抗蛇毒

炮制

除去杂质,洗净,切段,干燥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常缠结成团。根茎极短,直径1~2mm;表面淡棕黄色,平滑或有细纵纹.根细小,黄色,侧生纤细须根。茎细长,有分枝,灰绿色,节明显,有的可见附生的细根。叶互生,无柄,叶片多皱缩,绿褐色,展平后叶片呈狭披针形,长1~2.5cm,宽0.2~0.5cm,边缘具疏而浅的齿或全缘。花梗细长,花小,单生于叶腋,花冠基部筒状,上部5裂,偏向一边,浅紫红色,花冠筒内有白色茸毛。气微特异,味微甘而辛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粉末灰绿黄色或淡棕黄色。叶表皮细胞垂周壁微波状,气孔不定式,副卫细胞3~7个。螺纹导管和网纹导管多见,直径7~34μm。草酸钙簇晶常存在于导管旁,有时排列成行。导管旁可见乳汁管,内含颗粒状物和油滴状物。薄壁细胞中含菊糖,薄壁细胞长方形,细胞壁螺纹状增厚。
(2)取本品粉末1g,加甲醇5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放冷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半边莲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1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三氯甲烷-甲醇(9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,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本草纲目》:“蛇虺伤,捣汁饮,以滓围涂之。”
2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敷疮消肿毒。”
3.《陆川本草》:“解毒消炎,利尿,止血生肌。治腹水,小儿惊风,双单乳蛾,漆疮,外伤出血,皮肤疥癣,蛇蜂蝎伤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