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慈菇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山慈菇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

别名:金灯花、鹿蹄草、山茨菇、慈姑、毛慈姑、人头七

来源:兰科植物杜鹃兰、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。

处方用名:山慈菇

药性:甘、微辛,凉。归肝、脾经。

功效:清热解毒,化痰散结。

临床应用:
1.痈肿疔毒,瘰疬痰核,蛇虫咬伤
2.癥瘕痞块


1.痈疽疔毒,瘰疬痰核。本品味辛能散,寒能清热,故有清热解毒,消痈散结之效。常与雄黄、朱砂、麝香等解毒疗疮药合用,治疗痈疽发背,疔疮肿毒,瘰疬痰核,蛇虫咬伤,如紫金锭(《百一选方》),内服外用均可。
2.癥瘕痞块。本品有解毒散结消肿之功,近年来本品广泛地用于癥瘕痞块和多种肿瘤。如以本品配伍土鳖虫、穿山甲、蝼蛄等同用,治疗肝硬化,对软化肝脾,恢复肝功,有明显效果;若与蚤休、丹参、栀子、浙贝母、柴胡、夏枯草等制成复方,对甲状腺瘤有较好疗效。
此外,本品尚有很好的化痰作用,如《奇效良方》中以山慈菇与茶同研调服,治疗由风痰所致的癫痫等证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3~9g。外用适量。

注意事项:体虚者慎用。

临床配伍:
1.配苍耳草: 山慈菇功能解毒消肿、散瘀化痰,苍耳草发汗,散风祛湿,二药配伍,一偏于走里,一偏于走表,功能清热祛湿,化痰解毒,宜治风热咳嗽,湿热郁肺等证。 2.配青黛:山慈菇能解毒消肿、散瘀化痰,为治咽喉肿痛之要药,青黛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,又能消肿。青黛偏于清热解毒,山慈菇偏于散瘀消肿,两药相配,功可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,主治上焦毒盛、咽喉肿痛。

方剂

1、紫金锭
2、海藻玉壶汤加减

药理

化学成分:山慈菇杜鹃兰根茎含黏液质、葡配甘露聚糖及甘露糖等。

药理作用:
本品具有抗病原微生物、抗肿瘤、降压、激活酪氨酸酶等作用。

炮制

除去杂质,水浸约1小时,润透,切薄片,干燥或洗净干燥,用时捣碎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
毛慈菇 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,顶端渐突起,基部有须根痕。长1.8~3cm,膨大部直径1~2cm。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,有纵皱纹或纵沟,中部有2~3条微突起的环节,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。质坚硬,难折断,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,略呈角质。气微,味淡,带黏性。
冰球子 呈圆锥形,瓶颈状或不规则团块,直径1~2cm,高1.5~2.5cm。顶端渐尖,尖端断头处呈盘状,基部膨大且圆平,中央凹入,有1~2条环节,多偏向一侧。撞去外皮者表面黄白色,带表皮者浅棕色,光滑,有不规则皱纹。断面浅黄色,角质半透明。
【鉴别】
本品横切面:毛慈菇 最外层为一层扁平的表皮细胞,其内有2~3列细胞,壁稍厚,浅黄色,再向内为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,含黏液质,并含有淀粉粒。近表皮处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,长70~150μm。维管束散在,外韧型。
冰球子 表皮细胞切向延长,淀粉粒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,维管束鞘纤维半月形,偶有两半月形。

古籍参考

1.《本草拾遗》:“主痈肿疮瘘,瘰疬结核等,醋磨敷之。”
2.《本草纲目》:“主疔肿,攻毒破皮。解诸毒,蛇虫、狂犬伤。”
3.《本草新编》:“山慈菇,玉枢丹中为君,可治怪病。大约怪病多起于痰,山慈菇正消痰之药,治痰而怪病自除也。或疑山慈菇非消痰之药,乃散毒之药也。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,而痰之已结者为毒,是痰与毒,正未可二视也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