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本草图经》
别名:九里明、蔓黄、菀、箭草、青龙梗、木莲草、野菊花、天青红
来源: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处方用名:千里光
药性:苦,寒。归肺、肝经。
功效:清热解毒,清肝明目,利湿。
临床应用:
1.痈肿疮毒
2.感冒发热
3.目赤肿痛
4.湿热泻痢
5.皮肤湿疹
1.痈肿疮毒。本品苦寒,具有较强清热解毒作用。用于热毒壅聚之痈肿疮毒,可单用鲜品,水煎内服并外洗,再将其捣烂外敷患处,或与金银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同用;若与白及配伍,水煎浓汁外搽,又常用治水火烫伤,此法也可用于褥疮及下肢溃疡。
2.目赤肿痛。本品苦寒入肝,清肝明目之力甚佳,《江西民间草药》单用本品煎汤熏洗眼部,治疗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,或与夏枯草、决明子、谷精草等配伍使用。
3.湿热泻痢。本品味苦性寒,又入大肠经,具有清利大肠湿热之功。用于大肠湿热,腹痛泄泻,或下痢脓血,里急后重,可单用本品制成片剂服用。
此外,本品尚能清热利湿,杀虫止痒,用治湿热虫毒所致之头癣湿疮、阴囊湿痒、鹅掌风等,可煎汁浓缩成膏,涂搽患处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5~30g。外用适量,煎水熏洗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1、补脑还睛丸
2、黑光汤
3、野菊煎剂
化学成分: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:千里光宁碱,千里光菲灵碱及痕量的阿多尼菲林碱等;黄酮苷类成分:金丝桃苷等;胡萝卜素类成分:毛茛黄素、菊黄质、β-胡萝卜素;有机酸类成分:对羟基乙酸,香草酸,水杨酸;还含挥发油、鞣质等。
药理作用:
本品煎剂有广谱抗菌作用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固紫染色阴性球菌、流感杆菌、伤寒杆菌、痢疾杆菌、绿脓杆菌及钩端螺旋体有较强的抗菌作用。千里光对阴道滴虫具有一定抑制作用,千里光不同提取物体外实验能抗钩端螺旋体。此外,千里光宁碱及千里光菲灵碱对大鼠小肠痉挛有解痉作用。
采收后除去杂质,阴干。
【性状】
本品茎呈细圆柱形,稍弯曲,上部有分枝;表面灰绿色、黄棕色或紫褐色,具纵棱,密被灰白色柔毛。叶互生,多皱缩破碎,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长三角形,有时具1~6侧裂片,边缘有不规则锯齿,基部戟形或截形,两面有细柔毛。头状花序;总苞钟形;花黄色至棕色,冠毛白色。气微,味苦。
【鉴别】
(1)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微波状或波状弯曲;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,垂周壁深波状弯曲 。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,副卫细胞3~6个。非腺毛2~12细胞,顶端细胞渐尖或钝圆,多弯曲,细胞内常含淡黄色油状物,壁稍增厚,具疣状突起。
(2)取本品粉末2g,加0.36%盐酸的无水乙醇50ml,放置1小时,加热回流3小时,放冷,滤过,取续滤液40ml,蒸干,残渣加2%盐酸溶液25ml使溶解,滤过,滤液加浓氨试液调节pH值至10~11,用二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,每次25ml,合并二氯甲烷液,蒸干,残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千里光对照药材2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异丙醚-甲酸-水(90:7:3)为展开剂,薄层板置展开缸中预饱和40分钟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5%香草醛硫酸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1.《本草拾遗》:“主疫气,结黄,疟瘴,蛊毒,煮服之吐下,亦捣敷疮、虫蛇犬等咬伤处。”
2.《本草图经》:“与甘草煮作饮服,退热明目。”
3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“明目,去星障。煎汤浴疮疡。狗咬以千里膏掺粉霜贴之。治蛇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