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豆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绿豆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日华子本草》

别名:青小豆、菉豆、植豆

来源:豆科植物绿豆的干燥种子。

处方用名:绿豆

药性:甘,寒。归心,胃经。

功效:清热解毒,消暑,利水。

临床应用:
1.痈肿疮毒
2.药食中毒
3.暑热烦渴
4.水肿,小便不利


1.痈肿疮毒。本品甘寒,清热解毒,以消痈肿。可广泛用于热毒疮痈肿痛,单用煎服有效,或生研加冷开水浸泡滤汁服;《普济方》以本品与大黄为末加薄荷汁、蜂蜜调敷患处以解毒消肿。若与赤小豆、黑豆、甘草同用,又可预防痘疮及麻疹,如三豆饮(《世医得效方》)。
2.暑热烦渴。本品甘寒,能清热消暑,除烦止渴,通利小便,故夏季常用本品煮汤冷饮,以治暑热烦渴尿赤等症,如绿豆饮(《景岳全书》);亦可与西瓜翠衣、荷叶、青蒿等同用,以增强疗效。
3.药食中毒。本品甘寒,善解热毒,为附子、巴豆、砒霜等辛热毒烈之剂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的解毒良药。可用生品研末加冷开水滤汁顿服,或浓煎频服,或配伍黄连、葛根、甘草同用,如绿豆饮(《证治准绳》)。
4.水肿,小便不利。本品有一定的利水消肿之功,《圣惠方》以本品与陈皮、冬麻子同用煮食,用于治疗小便不通,淋沥不畅,水肿等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15~30g。外用适量。
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,肠滑泄泻者不宜使用。

临床配伍:
①解暑:绿豆淘净,下锅加水,大火一滚,取汤停冷色碧食之。如多滚则色浊,不堪食矣。(《遵生八笺》绿豆汤)
②治消渴,小便如常:绿豆二升,净淘,用水一斗,煮烂研细,澄滤取汁,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。(《圣济总录》绿豆汁)
③治十种水气:绿豆二合半,大附子一只(去皮、脐,切作两片)。水三碗,煮熟,空心卧时食豆,次日将附子两片作四片,再以绿豆二合半,如前煮食,第三日别以绿豆、附子如前煮食,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,水从小便下,肿自消,未消再服。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。(《朱氏集验医方》)
④治小便不通,淋沥:青小豆半升,冬麻子三合(捣碎,以水二升淘,绞取汁),陈橘皮一合(末)。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热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⑤治赤痢经年不愈:绿豆角蒸熟,随意食之。
⑥治小儿遍身火丹并赤游肿:绿豆、大黄。为末,薄荷蜜水调涂。
⑦治痈疽:赤小豆、绿豆、黑豆、川姜黄。上为细末,未发起,姜汁和井华水调敷;已发起,蜜水调敷。
(⑤~⑦方出《普济方》)
⑧治金石丹火药毒,并酒毒,烟毒、煤毒为病:绿豆一升,生捣末,豆腐浆二碗,调服。一时无豆腐浆,用糯米泔顿温亦可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⑨解乌头毒:绿豆四两,生甘草二两,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
方剂

1、化阴煎
2、翘荷汤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、烟酸和磷脂等。

药理作用:
本品提取液能降低实验动物的血清胆固醇,可防治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。

性状和鉴别

干燥种子呈短矩圆形,长4~6毫米,表面绿黄色或暗绿色,光泽。种脐位于一侧上端,长约为种子的1/3,呈白色纵向线形。种皮薄而韧,剥离后露出淡黄绿色或黄白色的种仁,子叶2枚,肥厚。质坚硬。

古籍参考

1.《开宝本草》:“主丹毒烦热,风疹,热气奔豚,生研绞汁服。亦煮食,消肿下气,压热解毒。”
2.《本经逢原》:“明目。解附子、砒石、诸石药毒。”
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绿豆甘凉,煮食清胆养胃,解暑止渴,利小便,已泻痢。”

> :absol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