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元参、浙玄参、黑参、重台、鬼藏、正马、鹿肠、端、玄台、元参
来源: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。
处方用名:玄参
药性:甘、苦、咸,微寒。归肺、胃、肾经。
功效:清热凉血,滋阴降火,解毒散结。
临床应用:
1.热入营血,温毒发斑
2.热病伤阴,舌绛烦渴,津伤便秘,骨蒸劳嗽
3.目赤肿痛,咽喉肿痛,白喉,瘰疬,痈肿疮毒
1.温邪入营,内陷心包,温毒发斑。本品咸寒入血分而能清热凉血。治温病热入营分,身热夜甚、心烦口渴、舌绛脉数者,常配生地黄、丹参、连翘等药用,如清营汤(《温病条辨》);若治温病邪陷心包,神昏谵语,可配麦冬、竹叶卷心、连翘心等药用,如清宫汤(《温病条辨》);若治温热病,气血两燔,发斑发疹,可配石膏、知母等药用,如化斑汤(《温病条辨》)
2.热病伤阴,津伤便秘,骨蒸劳嗽。本品甘寒质润,功能清热生津、滋阴润燥,可治热病伤阴,津伤便秘,常配生地黄、麦冬用,如增液汤(《温病条辨》);治肺肾阴虚,骨蒸劳嗽,可配百合、生地黄、贝母等药用,如百合固金汤(慎斋遗书》)
3.目赤咽痛,瘰疬,白喉,痈肿疮毒。本品性味苦咸寒,既能清热凉血,又能泻火解毒。用治肝经热盛,目赤肿痛,可配栀子、大黄、羚羊角等药用,如玄参饮(《审视瑶函》);若治瘟毒热盛,咽喉肿痛、白喉,可配黄芩、连翘、板蓝根等药用,如普济消毒饮(《东垣试效方》);取本品咸寒,有泻火解毒、软坚散结之功,配浙贝母、牡蛎,可治痰火郁结之瘰疬,如消瘰丸(《医学心悟》);若治痈肿疮毒,可以本品配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等药用;若治脱疽,可配银花、当归、甘草用,如四妙勇安汤(《验方新编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9~15g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,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。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1、增液承气汤
2、清瘟败毒饮
3、普济消毒饮
4、四妙勇安汤
5、百合固金汤
6、天王补心丹
7、紫雪
8、镇肝熄风汤
9、养阴清肺汤
化学成分:主要含哈巴苷、哈巴酯苷、哈巴俄苷、桃叶珊瑚苷、甲氧基玄参苷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及斩龙剑苷A、安格洛苷等苯丙素苷类。此外,还含有生物碱、植物甾醇、挥发油等。
药理作用:
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喉杆菌、伤寒杆菌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、绿脓杆菌、福氏痢疾杆菌、大肠杆菌、须疮癣菌、絮状表皮癣菌、羊毛状小芽孢菌和星形奴卡氏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。玄参对多种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,一般认为抗炎活性成分为哈巴苷、哈巴酯苷。此外,还具有扩张冠状动脉、降压、保肝、增强免疫、抗氧化、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。
拣净杂质,除去芦头,洗净润透,切片,晾干。或洗净略泡,置笼屉内蒸透,取出晾6-7成干,焖润至内外均呈黑色,切片,再晾干。
【性状】
本品呈类圆柱形,中间略粗或上粗下细,有的微弯曲,长6~20cm,直径1~3cm。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,有不规则的纵沟、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。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黑色,微有光泽。气特异似焦糖,味甘、微苦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横切面:皮层较宽,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~5个成群,多角形、类圆形或类方形,壁较厚,层纹明显。韧皮射线多裂隙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射线宽广,亦多裂隙;导管少数,类多角形,直径约至113μm,伴有木纤维。薄壁细胞含核状物。
(2)取本品粉末2g,加甲醇25ml,浸泡1小时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水25ml使溶解,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,每次30ml,合并正丁醇液,蒸干,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玄参对照药材2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再取哈巴俄苷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三氯甲烷-甲醇-水(12:4:1)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,置用展开剂预饱和15分钟的展开缸内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5%香草醛硫酸溶液,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腹中寒热积聚,女人产乳余疾,补肾气,令人目明。”
2.《名医别录》:“下水,止烦渴,散颈下核,痈肿。”
3.《本草纲目》:“滋阴降火,解斑毒,利咽喉,通小便血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