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皮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牡丹皮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牡丹根皮、丹皮、丹根

来源: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。

处方用名:牡丹皮

药性:苦、辛,微寒。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
功效:清热凉血,活血化瘀。

临床应用:
1.热入营血,温毒发斑,血热吐衄
2.温邪伤阴,阴虚发热,夜热早凉,无汗骨蒸
3.血滞经闭痛经,跌扑伤痛
4.痈肿疮毒


1.温毒发斑,血热吐衄。本品苦寒,入心肝血分。善能清营分、血分实热,功能清热凉血止血。治温病热入营血,迫血妄行所致发斑、吐血、衄血,可配水牛角、生地黄、赤芍等药用;治温毒发斑,可配栀子、大黄、黄芩等药用,如牡丹汤(《圣济总录》);若治血热吐衄,可配大黄、大蓟、茜草根等药用,如十灰散(《十药神书》);若治阴虚血热吐衄,可配生地黄、栀子等药用,如滋水清肝饮(《医宗己任篇》)。
2.温病伤阴,阴虚发热,夜热早凉、无汗骨蒸。本品性味苦辛寒,入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,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,常配鳖甲、知母、生地黄等药用,如青蒿鳖甲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。
3.血滞经闭、痛经、跌打伤痛。本品辛行苦泄,有活血祛瘀之功。治血滞经闭、痛经,可配桃仁、川芎、桂枝等药用,如桂枝茯苓丸(《金匮要略》);治跌打伤痛,可与红花、乳香、没药等配伍,如牡丹皮散(《证治准绳》)。
4.痈肿疮毒。本品苦寒,清热凉血之中,善于散瘀消痈。治火毒炽盛,痈肿疮毒,可配大黄、白芷、甘草等药用,如将军散(《本草汇言》);若配大黄、桃仁、芒硝等药用,可治瘀热互结之肠痈初起,如大黄牡丹皮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6~12g。清热凉血宜生用,活血化瘀宜酒炙用,止血宜炒炭用。

注意事项:血虚有寒、月经过多者不宜使用。孕妇慎用。

临床配伍:
1.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畏菟丝子。”
2.《唐本草》:“畏贝母、大黄。”
3.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忌蒜。配地骨皮:除热。”

方剂

1、犀角地黄汤
2、清胃散
3、六味地黄丸
4、肾气丸
5、温经汤
6、十灰散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牡丹酚(丹皮酚)、牡丹酚苷、牡丹酚原苷、牡丹酚新苷、芍药苷、氧化芍药苷、苯甲酰芍药苷、苯甲酰氧化芍药苷等。还含有没食子酸、挥发油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炎
(3)抗病原微生物(抗细菌、抗真菌)
(4)抗肿瘤
(5)调节免疫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镇静
(2)抗惊厥
(3)保肝
(4)降血糖
(5)抗血小板聚集

炮制

迅速洗净,润后切薄片,晒干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连丹皮 呈筒状或半筒状,有纵剖开的裂缝,略向内卷曲或张开,长5~20cm,直径0.5~1.2cm,厚0.1~0.4cm。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,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细根痕,栓皮脱落处粉红色;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,有明显的细纵纹,常见发亮的结晶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较平坦,淡粉红色,粉性。气芳香,味黴苦而涩。
刮丹皮 外表面有刮刀削痕,外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,有时可见灰褐色斑点状残存外皮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粉末淡红棕色。淀粉粒甚多,单粒类圆形或多角形,直径3~16μm,脐点点状、裂缝状或飞鸟状;复粒由2~6分粒组成。草酸钙簇晶直径9~45μm,有时含晶细胞连接,簇晶排列成行,或一个细胞含数个簇晶。连丹皮可见木栓细胞长方形,壁稍厚,浅红色。
⑵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醚10ml,密塞,振摇10分钟,滤过,滤液挥干,残渣加丙酮2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丹皮酚对照品,加丙酮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环己烷-乙酸乙酯-冰醋酸 (4:1:0.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2%香草醛硫酸乙醇溶液(1→10)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寒热,中风瘈疭、痉、惊痫邪气,除坚癥瘀血留舍肠间,安五脏,疗痈疮。”
2.《名医别录》:“下水,止烦渴,散颈下核,痈肿。”
3.《本草纲目》:“滋阴降火,解斑毒,利咽喉,通小便血滞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