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开宝本草》
别名:木芍药、草芍药、红芍药、毛果赤芍
来源: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。
处方用名:赤芍、赤芍药、炒赤芍、酒赤芍
药性:苦、微寒。归肝经
功效:清热凉血,散瘀止痛。
临床应用:
1.热入营血,温毒发斑,血热吐衄
2.目赤肿痛,痈肿疮疡
3.肝郁胁痛,经闭痛经,癥瘕腹痛,跌扑损伤
1.温毒发斑,血热吐衄。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,善清泻肝火,泄血分郁热而奏凉血、止血之功。治温毒发斑,可配水牛角、牡丹皮、生地黄等药用;治血热吐衄,可配生地黄、大黄、白茅根等药用。
2.目赤肿痛,痈肿疮疡。本品苦寒入肝经而清肝火,若配荆芥、薄荷、黄芩等药用,可用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、羞明多眵,如芍药清肝散(《原机启微》);取本品清热凉血、散瘀消肿之功,治热毒壅盛,痈肿疮疡,可配银花、天花粉、乳香等药用,如仙方活命饮(《妇人大全良方》),或配连翘、栀子、玄参等药用,如连翘败毒散(《伤寒全生集》)。
3.肝郁胁痛,经闭痛经,癥瘕腹痛,跌打损伤。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,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,治肝郁血滞之胁痛,可配柴胡、牡丹皮等药用。如赤芍药散(《博济方》);治血滞经闭、痛经、癥瘕腹痛,可配当归、川芎、延胡索等药用,如少腹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;治跌打损伤,瘀肿疼痛,可配虎杖用,如虎杖散(《圣济总录》),或配桃仁、红花、当归等药用。
用法用量:煎服,6~12g。
注意事项:血寒经闭者不宜使用。孕妇慎用。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临床配伍:
1、与生地黄、大黄、白茅根等同用,可用于血热吐衄。
2、与金银花、天花粉、乳香等同用,可用于热毒壅盛,痈肿疮疡。
3、与当归、川芎、延胡索等同用,可用于血滞经闭、痛经、癥瘕腹痛等症。
1、清瘟败毒饮
2、仙方活命饮
3、血府逐瘀汤
4、补阳还五汤
化学成分:主要含芍药苷、羟基芍药苷、苯甲酰芍药苷、苯甲酰羟基芍药苷等单萜苷类及没食子酸葡萄糖、丹皮酚等多元酚类化合物。
药理作用:
芍药苷对不同佐剂诱发的关节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,并能改善IgE复合体诱异的过敏炎症反应;芍药苷有解热镇痛、镇静等作用;丹皮酚等多元酚类具有抗血小板聚集、抗血栓形成、抗心肌缺血、改善微循环等作用。此外,还具有保肝护肝、抗胃溃疡、调节免疫、抗氧化、抗肿瘤、抗抑郁、保护神经细胞、改善学习记忆等作用。
炮制方法:
1.赤芍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分开大小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,筛去碎屑。
2.炒赤芍:取净赤芍片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颜色加深,取出晾凉,筛去碎屑。
3.酒赤芍:取净赤芍片,加黄酒拌匀,稍闷,待酒被吸尽后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微黄色,取出晾凉,筛去碎屑。
每100kg赤芍片,用黄酒12kg。
炮制作用:
1.赤芍:味苦,性微寒。归肝经。具有清热凉血、散瘀止痛的功能。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。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,目赤肿痛,痈肿疮毒。
2.炒赤芍药:性缓和,活血止痛而不寒中,可用于瘀滞疼痛。常与川芎、白芷、当归、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。
3.酒赤芍:以活血散瘀见长,清热凉血作用甚弱。多用于闭经或痛经,跌打损伤,常与当归、狗脊、自然铜等配伍应用。
【性状】
本品呈圆柱形,稍弯曲,长5~40cm,直径0.5~3cm。表面棕褐色,粗糙,有纵沟和皱纹,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孔样突起,有的外皮易脱落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,皮部窄,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,有的有裂隙。气微香,味微苦、酸涩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横切面: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。栓内层薄壁细胞切向延长。韧皮部较窄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射线较宽,导管群作放射状排列,导管旁有木纤维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,并含淀粉粒。
(2)取本品粉末0.5g,加乙醇10ml,振摇5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芍药苷对照品,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三氯甲烷-乙酸乙酯-甲醇-甲酸(40:5:10:0.2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5%香草醛硫酸溶液,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