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硬紫草,大紫草,茈草,紫丹,地血,鸦衔草,紫草根,山紫草
来源: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。
处方用名:紫草
药性:甘、咸,寒。归心、肝经。
功效:清热凉血,活血解毒,透疹消斑。
临床应用:
1.血热毒盛,斑疹紫黑,麻疹不透
2.疮疡,湿疹,水火烫伤
1.温病血热毒盛,斑疹紫黑,麻疹不透。本品咸寒入肝经血分,有凉血活血、解毒透疹之功。治温毒发斑,血热毒盛,斑疹紫黑者,常配赤芍、蝉蜕、甘草等药用,如紫草快斑汤(《张氏医通》);若配牛蒡子、山豆根、连翘等药用,可治麻疹不透,疹色紫暗,兼咽喉肿痛者,如紫草消毒饮(《张氏医通》);若配黄芪、升麻、荆芥等,可治麻疹气虚,疹出不畅,如紫草解肌汤(《证治准绳》)。
2.疮疡,湿疹,水火烫伤。本品甘寒能清热解毒,咸寒能清热凉血,并能活血消肿,治痈肿疮疡,可配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等药用;若配当归、白芷、血竭等药,可治疮疡久溃不敛,如生肌玉红膏(《外科正宗》)。治湿疹,可配黄连、黄柏、漏芦等药用,如紫草膏(《仁斋直指方》。若治水火烫伤,可用本品以植物油浸泡,滤取油液,外涂患处,或配黄柏、丹皮、大黄等药,麻油熬膏外搽。
用法用量:煎服,5~10g。外用适量,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擦。
注意事项:本品性寒而滑利,有轻泻作用,故脾虚便溏者忌服。
临床配伍:
1.配蝉衣:蝉衣性味辛凉,《本草纲目》:“主疗皆一切风热证”,清热解毒之功效。二药相伍,可搜血中之风,凉血止血功效倍增,又能清热,使各种瘀斑均可消退。
2.配生地:生地为甘寒之品,主清主润,凉血清热之中有滋阴生津之功。紫草苦寒之品,有清热降火,凉血止血之力。二者配伍应用,产生协同作用,使清热凉血止血之功大为增强,常用于心胃火炽,气火升腾,挟血上逆之吐血,衄血,可收到火降血宁之功。
3.配车前草:车前草味甘性寒,善于降泄,有通利小便,渗湿泄热的作用。紫草味苦而寒,有凉血止血,清热泄火之功。二药共用,车前草利水清热可助紫草凉血止血之功,故最适宜于湿热流注下焦,而引起的膀胱湿热出现的小便淋涩不畅,尿血等疾患。
4.配当归:当归为补血要药,味辛香而润,香则入脾,润则补血,故能透入中焦营分之气,以生新血而补血。紫草苦而寒,入血分,能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。二药相伍,相须为用,既能生血又能补血,又可凉血止血,清热解毒,使烧伤病人用此对药,可达到预防局部感染,止血补血,生肌长肉的疗效。
5.配火麻仁:火麻仁为阳明正药,性平和,富含油质,并有一定的滋养补虚作用,专利大肠便秘,滑肠润燥,利便除风之功较佳。紫草苦寒,含有油质,有清热泄火,润肠通便之功。二药相配,一补一泻,养盥润燥,泄火通便,使血热便秘,和老人肠燥大便秘结,用此对药最佳。
6.配连翘:连翘清热解毒力佳,又能散结消痈。并具升凉宣散之力,流通气血,治十二经血凝气聚,为疮家要药。紫草味苦性寒,具有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,生肌长肉之功。二药相伍,清热解毒之功大增,又能消肿散结,去腐生肌,一切丹毒,痈疡用之,即可全愈。
7.配白头翁:白头翁、紫草均为苦寒之品,有清热解毒,凉血泄火,燥湿止痢之功,二药相配应用,功效倍增,下焦湿热,肠热血痢用之,疗效最为显著。
8.配苍术:苍术苦温燥烈,辛香发散,为治湿佳品,入里能燥脾湿,统治上、中、下三焦湿邪。紫草苦而寒,能清热燥湿,二药共用,化湿燥湿功效倍增,又能祛风止痒,消肿解毒,各种湿疹用之甚优。
9.配菌陈:茵陈昧苦而凉,善于清利脾胃之湿热,为疗黄疸之专药。紫草苦寒,入心、肝经,有清热泄火,解毒燥湿之功。茵陈配紫草,既能清利脾胃之热,又能清肝胆湿热,润肠退黄,湿热性黄疸用之最佳。
10.配升麻:升麻味甘辛,性微寒,发表透疹,清热解毒功效最佳。紫草苦寒,入肺经,能清热,能凉血透疹。二药相伍,一甘一苦,一辛一寒,既能发表透疹,又能凉血清热,用于麻疹初起,疗毒内盛,发热,疹出不畅者。
1、神犀丹
2、马齿苋合剂
3、青叶紫草汤
4、凉血五根汤
5、生肌玉红膏
化学成分:主要含紫草素(紫草醌)、乙酰紫草素、去氧紫草素、异丁酰紫草素、二甲基戊烯酰紫草素、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、β,β′-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及阿卡宁、甲基阿卡宁、乙酰阿卡宁、β,β′-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等萘醌类化合物及软脂酸、油酸及亚油酸等脂肪酸。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炎
(3)抗病原微生物(抗细菌、抗病毒)
(4)抗肿瘤
(5)调节免疫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止血
(2)降血糖
新疆紫草除去杂质,切厚片或段。内蒙紫草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薄片,干燥。
【性状】
新疆紫草(软紫草) 呈不规则的长圆柱形,多扭曲,长7~20cm,直径1~2.5cm。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,皮部疏松,呈条形片状,常10余层重叠,易剥落。顶端有的可见分歧的茎残基。体轻,质松软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木部较小,黄白色或黄色。气特异,昧微苦、涩。
内蒙紫草 呈圆锥形或圆柱形,扭曲,长6~20cm,直径0.5~4cm。根头部略粗大,顶端有残茎1或多个,被短硬毛。表面紫红色或暗紫色,皮部略薄,常数层相叠,易剥离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较整齐,皮部紫红色,木部较小,黄白色。气特异,味涩。
【鉴别】
(1)粉末深紫红色。非腺毛单细胞,直径13~56μm,基部膨大成喇叭状,壁具纵细条纹,有的胞腔内含紫红色色素。栓化细胞红棕色,表面观呈多角形或圆多角形,含紫红色色素。薄壁细胞较多,淡棕色或无色,大多充满紫红色色素。导管主为网纹导管,少有具缘纹孔导管,直径7~110μm。
(2)取本品粉末0.5g,加石油醚(60~90℃)20ml,超声处理20分钟,滤过,滤液浓缩至1ml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紫草对照药材0.5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两种溶液各4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环己烷-甲苯-乙酸乙酯-甲酸(5:5:0.5:0.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;再喷以10%氢氧化钾甲醇溶液,斑点变为蓝色。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心腹邪气,五疸,补中益气,利九窍,通水道。”
2.《本草纲目》:“紫草,其功长于凉血活血,利大小肠。故痘疹欲出未出,血热毒盛,大便闭涩者用之,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。若已出而红活,及白陷大便利者,切宜忌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