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名医别录》
别名:牛角尖 沙牛角
来源:牛科动物水牛的角。
处方用名:水牛角
药性:苦,寒。归心、肝经。
功效:清热凉血,解毒,定惊。
临床应用:
1.温病高热,神昏谵语,惊风,癫狂
2.血热毒盛,发斑发疹,吐血衄血
3.痈肿疮疡,咽喉肿痛
1.温病高热,神昏谵语,惊风,癫狂。本品苦寒入心肝血分能清热凉血、泻火解毒定惊,治温热病热入血分,高热神昏谵语,惊风抽搐,可以水牛角浓缩粉配石膏、玄参、羚羊角等药用,如紫雪(《中国药典·2000年版》)。若配牛黄、珍珠母、黄芩等药用,可治热病神昏,或中风偏瘫,神志不清,如清开灵注射液(口服液)(《卫生部药品标准·中药成方制剂》);若治血热癫狂,可配石菖蒲、玄参、连翘等药用,如抗热解痉丸(《卫生部药品标准·中药成方制剂》)。
2.血热妄行斑疹、吐衄。取本品清热凉血之功,可配生地黄、牡丹皮、赤芍等药用,如清热地黄丸(《现代中成药手册》)。
3.痈肿疮疡,咽喉肿痛。取本品清热解毒之功,可配黄连、黄芩、连翘等药用,如水牛角解毒丸(《卫生部药品标准·中药成方制剂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5~30g,宜先煎3小时以上。水牛角浓缩粉冲服,每次1.5~3g,每日2次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者忌用。
临床配伍:
1.配大青叶:清热解毒,凉血化斑。性味都是苦咸而寒,皆入心、胃等经,二药相伍,相须为用,均能入血、可大清心胃二经实热火毒以凉血化斑,对外感温病邪入营血、时毒喉痹、血热发斑等,每多伍用而立效。
2.配羚羊角:熄风定惊,清热凉血。羚羊角善泻肝火,水牛角主凉心血,二药合用,相辅相成,能清心、凉血、泻肝、降火,为治热盛火炽、内灼心肝、风动惊痛、神昏谵语等证的常用对药。
3.配石膏:气营两清,祛热泻火。石膏主清气分实热,水牛角偏解血分火毒,二药相伍,气血并走,祛热泻火,专治温病高热、气血两燔、烦躁发斑等证。
4.配生地黄:滋阴清热,凉血解毒。生地黄甘寒以滋阴为胜,水牛角苦寒以泻火为长,二药皆走血分,合用则补泻兼施,既滋阴凉血,又清热解毒,用于热病伤阴、烦躁口干、斑疹舌绛等,甚为相宜。
1、清营汤
2、犀角地黄汤
3、清瘟败毒饮
4、安宫牛黄丸
5、紫雪
6、至宝丹
7、苏合香丸
化学成分:主要含胆甾醇,肽类及多种氨基酸、多种微量元素等。
药理作用:
水牛角粉及提液均有明显的解热、镇静、抗惊厥作用;水牛角粉、水提液、酶解液能明显降低大肠杆菌内毒素或脂多糖引起的小鼠死亡率,具有显著的抗感染作用;水牛角水解物能缩短出血时间,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,升高血小板而呈现明显的止血作用。此外,还具有强心、降血压、兴奋垂体-肾上腺皮质系统等作用。
洗净,镑片或锉成粗粉。
【性状】 本品呈稍扁平而弯曲的锥形,长短不一。表面棕黑色或灰黑色,一侧有数条横向的沟槽,另一侧有密集的横向凹陷条纹。上部渐尖,有纵纹,基部略呈三角形,中空。角质,坚硬。气微腥,味淡。 【鉴别】 本品粉末灰褐色。不规则碎块淡灰白色或灰黄色。纵断面观可见细长梭形纹理,有纵长裂缝,布有微细灰棕色色素颗粒;横断面观梭形纹理平行排列,并弧状弯曲似波峰样,有众多黄棕色色素颗粒。有的碎块表面较平整,色素颗粒及裂隙较小,难于察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