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草蒿,廪蒿,茵陈蒿、邪蒿,香蒿,苹蒿,黑蒿,白染艮,苦蒿
来源: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处方用名:青蒿
药性:苦、辛,寒。归肝、胆经。
功效:清虚热,除骨蒸,解暑热,截疟,退黄。
临床应用:
1.温邪伤阴,夜热早凉
2.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
3.外感暑热,发热烦渴
4.疟疾寒热
5.湿热黄疸
1.温邪伤阴,夜热早凉。本品苦寒清热,辛香透散,长于清透阴分伏热,故可用治温病后期,余热未清,邪伏阴分,伤阴劫液,夜热早凉,热退无汗,或热病后低热不退等,常与鳖甲、知母、丹皮、生地等同用,如青蒿鳖甲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。
2.阴虚发热,劳热骨蒸。本品苦寒,入肝走血,具有清退虚热,凉血除蒸的作用。用治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,潮热盗汗,五心烦热,舌红少苔者,常与银柴胡、胡黄连、知母、鳖甲等同用,如清骨散(《证治准绳》)。
3.暑热外感,发热口渴。本品苦寒清热,芳香而散,善解暑热,故可用治外感暑热,头昏头痛,发热口渴等症,常与连翘、滑石、西瓜翠衣等同用,如清凉涤暑汤(《时病论》)。
4.疟疾寒热。本品辛寒芳香,主入肝胆,截疟之功甚强,尤善除疟疾寒热,为治疗疟疾之良药。如《肘后方》单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,或随证配伍黄芩、滑石、青黛、通草等同用。本品芳香透散,又长于清解肝胆之热邪,可与黄芩、滑石、半夏等药同用,治疗湿热郁遏少阳三焦,气机不利,寒热如虐,胸痞作呕之证,如蒿芩清胆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6~12g,后下。或鲜用绞汁。
注意事项:本品苦寒,脾胃虚弱,肠滑泄泻者忌用。
临床配伍:
1、治暑毒热痢:青蒿叶一两,甘草一钱。水煎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)
2、治虚劳,盗汗、烦热、口干:青蒿一斤。取汁熬膏,入人参末、麦冬末各一两,熬至可丸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。(《圣济总录》青蒿丸)
3、治温病夜热早凉,热退无汗,热自阴来者:青蒿二钱,鳖甲五钱,细生地四钱,知母二钱,丹皮三钱。水五杯,煮取二杯,日再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青蒿鳖甲汤)
4、治劳瘦:青蒿嫩者(细锉)一升,以水三升,童子小便五升。同煎成膏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丸,温酒下,不以时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青蒿煎)
1、蒿芩清胆汤
2、青蒿鳖甲汤
3、清骨散
化学成分:主要含倍半萜类、香豆素类、黄酮类及挥发油等成分。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炎
(3)抗病原微生物(抗细菌、抗真菌、抗病毒)
(4)抗肿瘤
(5)调节免疫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抗疟原虫
(2)抑制心脏
除去杂质,喷淋清水,稍润,切段,干燥。
【性状】
本品茎呈圆柱形,上部多分枝,长30~80cm,直径0.2~0.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,具纵棱线;质略硬,易折断,断面中部有髓。叶互生,暗绿色或棕绿色,卷缩易碎,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,裂片和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,两面被短毛。气香特异,味微苦。
【鉴别】
取本品粉末3g,加石油醚(60~90℃)50ml,加热回流1小时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正己烷30ml使溶解,用20%乙腈溶液振摇提取3次,每次10ml,合并乙腈液,蒸干,残渣加乙醇0.5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青蒿素对照品,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石油醚(60~90℃)-乙醚(4:5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2%香草醛的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1.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疟疾寒热。”
2.《本草新编》:“退暑热。”
3.《医林纂要》:“清血中湿热,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