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白龙须,白马薇,白马尾,白幕,半拉瓢,翅果白薇,春草,大白薇
来源:萝摩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和根茎。
处方用名:白薇、炙白薇、蜜白薇
药性:苦、咸,寒。归胃、肝、肾经。
功效:清热凉血,利尿通淋,解毒疗疮。
临床应用:
1.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,产后血虚发热,温邪伤营发热
2.热淋,血淋
3.痈疽肿毒,蛇虫咬伤,咽喉肿痛
4.阴虚外感
1.阴虚发热,产后虚热。本品苦寒,善入血分,有清热凉血,益阴除热之功。若治热病后期,余邪未尽,夜热早凉,或阴虚发热,骨蒸潮热,常与地骨皮、知母、青蒿等同用;若治产后血虚发热,低热不退及昏厥等症,可与当归、人参、甘草同用,共收养血益阴、清热除蒸之效,如白薇汤(《全生指迷方》)。本品既能退虚热,又能清实热,与生地黄、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,还可用治温邪入营,高热烦渴,神昏舌绛等。
2.热淋,血淋。本品既能清热凉血,又能利尿通淋,故可用于膀胱湿热,血淋涩痛,常与木通、滑石及石韦等清热利尿通淋药同用。
3.疮痈肿毒,毒蛇咬伤,咽喉肿痛。本品苦咸而寒,有清热凉血,解毒疗疮,消肿散结之效,内服、外敷均可。常与天花粉、赤芍、甘草等同用,治疗血热毒盛的疮痈肿毒、毒蛇咬伤,如白薇散(《证治准绳》),也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;若治咽喉红肿疼痛,常与金银花、桔梗、山豆根同用。
4.阴虚外感。本品还可清泄肺热而透邪,清退虚热而益阴,故常与玉竹、豆豉、薄荷同用,治疗阴虚外感,发热咽干、口渴心烦等症,如加减葳蕤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5~10g。外用适量。
注意事项:本品苦寒,脾胃虚寒、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。
临床配伍:
1.配白僵蚕:白薇苦咸性寒,入血分,凉血退热,透邪外出,并能凉肝安神;白僵蚕祛风解痉,清热止痛。二药合用,清热平肝、凉血安神、祛风止痛效强。
2.配地骨皮:地骨皮凉血除蒸,白薇清热凉血、利尿通淋。二药合用,益阴除热、凉血除蒸,治骨蒸潮热、血虚发热。
3.配竹叶:竹叶清热除烦、生津利尿;白薇清热凉血、利尿通淋。二药合用,滋阴清热、利尿除淋,治阴虚血热、小便淋漓。
1、加减葳蕤汤
化学成分:主要含挥发油、强心苷,挥发油中主要为白薇素,强心苷中主要为甾体多糖苷。还含有糖类及脂肪酸类成分。
药理作用:
本品有抗炎、解热、利尿等作用。水提取物有祛痰、平喘作用。对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。所含白薇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,白薇皂苷能增强心肌收缩,减慢心率。
炮制方法:
1.白薇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段,干燥,筛去碎屑。
2.蜜白薇:取熟蜜,加适量开水稀释,淋入白薇段内拌匀,闷润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不粘手时,取出晾凉。
每100kg白薇段,用熟蜜25kg。
炮制作用:
1.白薇:味苦、咸,性寒。归胃、肝、肾经。具有清热凉血,利尿通淋,解毒疗疮的功能。生品长于凉血,通淋,解毒疗疮。常用于温病热入营血,身热经久不退,热淋,血淋,疮疡肿毒,咽喉肿痛等。
2.蜜白薇:性偏润,以退虚热力胜,常用于阴虚内热,产后虚热。如用于产后血虚发热,肺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。
【性状】
本品根茎粗短,有结节,多弯曲。上面有圆形的茎痕,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,根长10~25cm,直径0.1~0.2cm。表面棕黄色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皮部黄白色,木部黄色。气微,味微苦。
【鉴别】
(1)根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通常仅部分残留。下皮细胞1列,径向稍延长;分泌细胞长方形或略弯曲,内含黄色分泌物。皮层宽广,内皮层明显。木质部细胞均木化,导管大多位于两侧,木纤维位于中央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大量淀粉粒。
粉末灰棕色。草酸钙簇晶较多,直径7~45μm。分泌细胞类长方形,常内含黄色分泌物。木纤维长160~480μm,直径14~24μm。石细胞长40~50μm,直径10~30μm。导管以网纹导管、具缘纹孔导管为主。淀粉粒单粒脐点点状、裂缝状或三叉状,直径4~10μm;复粒由2~6分粒组成。
(2)取本品粉末1g,加甲醇30ml,超声处理20分钟,放冷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白薇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正丁醇-乙酸乙酯-水(4:1:5)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硫酸乙醇溶液(1→10)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1.《名医别录》:“疗伤中淋露,下水气,利阴气。”
2.《本草纲目》:“风温灼热多眠,及热淋、遗尿、金疮出血。”
3.《本草正义》:“凡苦寒之药多偏于燥,惟白薇则虽亦属寒而不伤阴液精血,故其主治各病,多属血分之热邪,而不及湿热诸证。……凡阴虚有热者,自汗盗汗者,久疟伤津者,病后阴液未复而余热未清者,皆为必不可少之药,而妇女血热,又为恒用之品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