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枸杞皮
来源: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。
处方用名:地骨皮
药性:甘,寒。归肺、肝、肾经。
功效:凉血除蒸,清肺降火。
临床应用:
1.阴虚潮热,骨蒸盗汗
2.肺热咳嗽
3.血热咳血衄血
4.内热消渴
1.阴虚发热,盗汗骨蒸。本品甘寒清润,能清肝肾之虚热,除有汗之骨蒸,为退虚热、疗骨蒸之佳品,常与知母、鳖甲、银柴胡等配伍,治疗阴虚发热,如地骨皮汤(《圣济总录》);若用治盗汗骨蒸、肌瘦潮热,常与秦艽、鳖甲配伍,如秦艽鳖甲散(《卫生宝鉴》)。
2.肺热咳嗽。本品甘寒,善清泄肺热,除肺中伏火,则清肃之令自行,故多用治肺火郁结,气逆不降,咳嗽气喘,皮肤蒸热等症,常与桑白皮、甘草等同用,如泻白散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。
3.血热出血证。本品甘寒入血分,能清热、凉血、止血,常用治血热妄行的吐血、衄血、尿血等。《经验广集》单用本品加酒煎服,亦可配白茅根、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治之。
此外,本品于清热除蒸泄火之中,而能生津止渴,故与生地黄、天花粉、五味子等同用,可治内热消渴。
用法用量:煎服,9~15g。
注意事项:本品性寒,外感风寒发热或脾虚便溏者不宜用。
临床配伍:
1、配丹皮:二者皆为疗骨蒸劳热之要药。丹皮性寒,味苦而兼辛,善透泄血中伏热,凉血而除无汗之骨蒸;地骨皮性寒,味甘而淡,善清阴中之虚热,益阴而退有汗之骨蒸。从临床上看,阴虚与血热常可同见并存,丹皮与地骨皮配对同用,可加强退热除蒸作用,故凡阴虚血热所致的午后潮热、两颧发红、手足心热、骨蒸烦躁等,无论有汗无汗,皆可应用。
2、配白薇:白薇味苦咸,性大寒,清热凉血之功较佳,可用于清实热,更用于清虚热,所主之证多为热淫于内之候;地骨皮味甘淡而性寒,长于清虚热、退骨蒸。二药皆主入血分,然白薇善走阳明经,兼人冲、任,偏清肠胃之热,能透邪外达,地骨皮善走肺、肾二经,偏清肺热,能除热于内;白薇走而不守,地骨皮守而不走。二药相伍,相辅相成,透邪与清里并用,加强退退热之效。
3、配桑白皮:二者同为甘寒之品,皆可人肺而除肺热、平咳喘。桑白皮质润以润燥,辛以泻肺,偏入气分,主去肺中邪热;地骨皮质轻而性寒,质轻以去实,寒以胜热,善入血分,主泻肺中伏火。二药相伍,相须为用,一气一血,具有清肺热而不伤阴,护阴液而不致恋邪的特点。
4、配浮小麦:地骨皮性辛寒,善入血分、阴分,清热在下焦、肝肾阴虚、虚火上炎,治有汗之骨蒸劳热:“汗为心之液”,浮小麦去心经康热而止汗。二药配用,一滋肾阴,一泻心火,使心肾相交,“水火既济”,相辅相成,相互为用,心肾双补,养阴敛汗,对大病久病之后,津亏液耗之阴虚火旺、心烦盗汗等证,均可选用。
5、配白茅根:二药均为甘寒之品,入血分,能凉血止血,常相须为用,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、尿血等证,疗效大增。
1、泻白散
2、清骨散
化学成分: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:甜菜碱、苦可胺A、莨菪汀、枸杞子酰胺、阿托品等。还含有有机酸、酚类及甾醇等。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解热
(2)抗病原微生物(抗细菌、抗病毒)
(3)调节免疫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降血糖
(2)调血脂
(3)降血压
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,洗净,晒干。
【性状】
本品呈筒状或槽状,长3~10cm,宽0.5~1.5cm,厚0.1~0.3cm。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,粗糙,有不规则纵裂纹,易成鳞片状剥落。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,较平坦,有细纵纹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外层黄棕色,内层灰白色。气微,味微甘而后苦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横切面:木栓层为4~10余列细胞,其外有较厚的落皮层。韧皮射线大多宽1列细胞;纤维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成束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,并含多数淀粉粒。
(2)取本品粉末1.5g,加甲醇15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地骨皮对照药材1.5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1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甲苯-丙酮-甲酸(10:1:0.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五内邪气,热中消渴,周痹。”
2.《珍珠囊》:“解骨蒸肌热,消渴,风湿痹,坚筋骨,凉血。”
3.《汤液本草》:“泻肾火,降肺中伏火,去胞中火,退热,补正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