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柴胡【清热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银柴胡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本草纲目》

别名:银胡,山菜根,山马踏菜根,牛肚根,沙参儿,白根子,土参

来源: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。

处方用名:银柴胡

药性:甘,微寒。归肝、胃经。

功效:清虚热,除疳热。

临床应用:
1.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
2.小儿疳积发热


1.阴虚发热。本品甘寒益阴,清热凉血,退热而不苦泄,理阴而不升腾,为退虚热除骨蒸之常用药。用于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,潮热盗汗,多与地骨皮、青蒿、鳖甲同用,如清骨散(《证治准绳》)。
2.疳积发热。本品能清虚热,消疳热,故用治小儿食滞或虫积所致的疳积发热,腹部膨大,口渴消瘦,毛发焦枯等症,常与胡黄连、鸡内金、使君子等药同用,以共奏消积杀虫,健脾疗疳之效;亦可与栀子、人参、薄荷等同用,如柴胡清肝汤(《证治准绳》)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3~10g。

注意事项:外感风寒、血虚无热者不宜使用。

临床配伍:
①治骨蒸劳热:银柴胡一钱五分,胡黄连、秦艽、鳖甲(醋炙)、地骨皮、青蒿、知母各一钱,甘草五分。水二钟,煎八分,食远服。(《证治准绳》清骨散)
②治温证潮热,身体枯皮,皮肤甲错,消索而不润泽者:银柴胡二钱,鳖甲三钱。(《温症指归》银甲散)

方剂

1、清骨散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α-菠菜甾醇、豆甾醇等甾醇类,黄酮类及挥发性成分。

药理作用:
本品有解热、抗炎、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。

炮制

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呈类圆柱形,偶有分枝,长15~40cm,直径0.5~2.5cm。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,有扭曲的纵皱纹和支根痕,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,习称“砂眼”,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。根头部略膨大,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、茎或根茎的残基,习称“珍珠盘”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较疏松,有裂隙,皮部甚薄,木部有黄、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。气微,味甘。 栽培品有分枝,下部多扭曲,直径0.6~1.2cm。表面浅棕黄色或浅黄棕色,纵皱纹细腻明显,细支根痕多呈点状凹陷。几无砂眼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。折断面质地较紧密,几无裂隙,略显粉性,木部放射状纹理不甚明显。味微甜。 【鉴别】 (1)本品横切面:木栓细胞数列至10余列。栓内层较窄。韧皮部筛管群明显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发达。射线宽至10余列细胞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,以射线细胞中为多见。 (2)取本品粉末1g,加无水乙醇10ml,浸渍15分钟,滤过。取滤液2ml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观察,显亮蓝微紫色的荧光。 (3)取本品粉末0.1g,加甲醇25ml,超声处理10分钟,滤过,滤液置50ml量瓶中,加甲醇至刻度。照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,在27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。

古籍参考

1.《本草从新》:“治虚劳肌热骨蒸,劳虐热从髓出,小儿五疳羸热。”
2.《本草便读》:“银柴胡,无解表之性。从来注《本草》者,皆言其能治小儿疳热,大人劳热,大抵有入肝胆凉血之功。”
3.《本草正义》:“退热而不苦泄,理阴而不升腾,固虚热之良药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