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硝【泻下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芒硝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名医别录》

别名:朴硝、皮硝、毛硝、马牙硝、土硝、盆硝

来源: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,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。

处方用名:芒硝

药性:咸、苦,寒。归胃、大肠经。

功效:泻下通便,润燥软坚,清火消肿。

临床应用:
1.实热积滞,腹满胀痛,大便燥结
2.肠痈腹痛
3.乳痈,痔疮肿痛,咽痛口疮,目赤肿痛


1.积滞便秘。本品能泻下攻积,且性寒能清热,味咸润燥软坚,对实热积滞,大便燥结者尤为适宜。常与大黄相须为用,以增强泻下通便作用,如大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(《伤寒论》)。近来临床亦常用于胆石症腹痛便秘者。
2.咽痛、口疮、目赤及痈疮肿痛。本品外用有清热消肿作用。治咽喉肿痛、口舌生疮,可与硼砂、冰片、朱砂同用,如冰硼散(《外科正宗》),或以芒硝置西瓜中制成的西瓜霜外用;治目赤肿痛,可用芒硝置豆腐上化水或用玄明粉配制眼药水,外用滴眼;治乳痈初起,可用本品化水或用纱布包裹外敷;治肠痈初起,可与大黄、大蒜同用,捣烂外敷;治痔疮肿痛,可单用本品煎汤外洗。

用法用量:6~12g,一般不入煎剂,待汤剂煎好后,溶入汤液中服用。外用适量。

注意事项:孕妇、哺乳期慎用;不宜与硫黄、三棱同用。

临床配伍:
1.与大黄相须为用,以增强泻下热结作用,用于治疗肠道实热积滞、大便燥结,如大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。吹喉或滴眼,可治疗咽喉肿痛、口疮、目赤。
2.可与硼砂、冰片配伍同用;外敷可用于乳痈,以消除肿块,也可作回乳之用。

方剂

1、大承气汤
2、大陷胸汤
3、大黄牡丹汤
4、温脾汤
5、黄龙汤
6、增液承气汤
7、防风通圣散
8、桃核承气汤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,此外,尚含少量氯化钠、硫酸镁、硫酸钙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泻下
(2)抗菌
(3)抗炎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利胆

炮制

1、朴硝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。 2、芒硝:取适量鲜萝卜,洗净,切成片,置锅中,加适量水煮透,投入适量天然芒硝(朴硝)共煮,至全部溶化,取出过滤或澄清以后取上清液,放冷。待结晶大部析出,取出置避风处适当干燥即得。其结晶母液经浓缩后可继续析出结晶,直至不再析出结晶为止。朴硝每100千克用萝卜20千克。 3、玄明粉(风化硝):取重结晶之芒硝,打碎,包裹悬挂于阴凉通风处,令其自然风化失去结晶水,全部成白色质轻粉末,过筛;或煅成粉末状,取出,放凉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为棱柱状、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状。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。质脆,易碎,断面呈玻璃样光泽。气微,味咸。 【鉴别】 本品的水溶液显钠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除寒热邪气,逐六腑积聚、结固、留癖,能化七十二种石。”
2.《珍珠囊》:“其用有三:去实热,一也;涤肠中宿垢,二也;破坚积热块,三也。”
3.《药品化义》:“味咸软坚,故能通燥结;性寒降下,故能去火烁。主治时行热狂,六腑邪热,或上焦膈热,或下部便坚。”

> :absol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