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泻叶【泻下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1/1

番泻叶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饮片新参》

别名:旃那叶、泻叶、泡竹叶

来源: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。

处方用名:番泻叶

药性:甘、苦,寒。归大肠经。

功效:泻热行滞,通便,利水。

临床应用:
1.实热积滞,便秘腹痛
2.水肿胀满


1.热结便秘。本品苦寒降泄,既能泻下导滞,又能清导实热,适用于热结便秘,亦可用于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。大多单味泡服,小剂量可起缓泻作用,大剂量则可攻下;若热结便秘,腹满胀痛者,可与枳实、厚朴配伍,以增强泻下导滞作用。
2.腹水肿胀。本品能泻下行水消胀,用于腹水肿胀,单味泡服,或与牵牛子、大腹皮同用。
此外,临床上以番泻叶小剂量,每日3克,代茶饮,用于中风昏迷者,可通肠腑,缓解症状,以利康复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2~6g,后下,或开水泡服。

注意事项:孕妇及哺乳期、月经期慎用。剂量过大,可异致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副作用。

临床配伍:
治胃弱消化不良,便秘腹膨胀,胸闷:番泻叶一钱,生大黄六分,橘皮一钱,黄连五分,丁香六分。沸开水温浸二小时,去渣滤过,一日三次分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
方剂

1、肠粘连缓解汤
2、芙蓉膏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双蒽酮类成分:番泻苷A~D等;在尖叶番泻叶中还发现少量游离蒽醌类成分:大黄酸,芦荟大黄素,大黄酚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泻下
(2)抗菌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止血
(2)肌松

炮制

拣去杂质,筛尽灰尘,折去梗棒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狭叶番泻 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1.5~5cm,宽0.4~2cm,叶端急尖,叶基稍不对称,全缘。上表面黄绿色,下表面浅黄绿色,无毛或近无毛,叶脉稍隆起。革质。气微弱而特异,味微苦,稍有黏性。 尖叶番泻 呈披针形或长卵形,略卷曲,叶端短尖或微突,叶基不对称,两面均有细短毛茸。 【鉴别】 (1)本品粉末淡绿色或黄绿色。晶纤维多,草酸钙方晶直径12~15μm。非腺毛单细胞,长100~350μm,直径12~25μm,壁厚,有疣状突起。草酸钙簇晶存在于叶肉薄壁细胞中,直径9~20μm。上下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,垂周壁平直;上下表皮均有气孔,主为平轴式,副卫细胞大多为2个,也有3个。 (2)取本品粉末25mg,加水50ml和盐酸2ml,置水浴中加热15分钟,放冷,加乙醚40ml,振摇提取,分取醚层,通过无水硫酸钠层脱水,滤过,取滤液5ml,蒸干,放冷,加氨试液5ml,溶液显黄色或橙色,置水浴中加热2分钟后,变为紫红色。 (3)取本品粉末1g,加稀乙醇1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离心,取上清液,蒸干,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,用石油醚(60~90℃)振摇提取3次,每次15ml,弃去石油醚液,取水液蒸干,残渣加稀乙醇5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番泻叶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使成条状,以乙酸乙酯-正丙醇-水(4:4:3)为展开剂,展开缸预平衡15分钟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;喷以20%硝酸溶液,在120℃加热约10分钟,放冷,再喷以5%氢氧化钾的稀乙醇溶液,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《饮片新参》:“泄热,利肠腑,通大便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