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麻子、麻子仁、大麻子、大麻仁、白麻子、冬麻子
来源: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处方用名:火麻仁、大麻仁、麻子仁、麻仁、炒火麻仁、炒麻仁
药性:甘,平。归脾、胃、大肠经。
功效:润肠通便。
临床应用:
1.血虚津亏,肠燥便秘
肠燥便秘。本品甘平,质润多脂,能润肠通便,且又兼有滋养补虚作用。适用于老人、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证。单用有效,如《肘后方》用本品研碎,以米杂之煮粥服。临床亦常与郁李仁、瓜蒌仁、苏子、杏仁等润肠通便药同用,或与大黄、厚朴等配伍,以加强通便作用,如麻子仁丸(《伤寒论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0~15g。
临床配伍:
1.与当归、熟地黄、杏仁、肉苁蓉等配伍,如益血润肠丸、麻仁苁蓉汤,可用于老人或产妇血虚便秘。
2.与大黄、厚朴等配伍,可治疗老人或体虚者之肠胃燥热、大便秘结及痔疮便秘、习惯性便秘等,如麻子仁丸。
1、润肠丸
2、苁蓉润肠丸
3、黄芪汤
4、大定风珠
5、三甲复脉汤
化学成分:主要含脂肪酸及其酯类、木脂素酰胺类、甾体类、大麻酚类、生物碱类等。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泻下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降压
(2)降脂
(3)镇痛
炮制方法:
1.火麻仁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筛去灰屑。用时捣碎。
2.炒火麻仁:取净火麻仁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呈微黄有香气,取出,放凉。用时捣碎。
炮制作用:
1.火麻仁:味甘,性平。归脾、胃、大肠经。具有润肠通便的功能。用于血虚津亏,肠燥便秘。生品、制品功用一致。
2.炒火麻仁:可提高煎出效果。
【性状】 本品呈卵圆形,长4~5.5mm,直径2.5~4mm。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,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,两边有棱,顶端略尖,基部有1圆形果梗痕。果皮薄而脆,易破碎。种皮绿色,子叶2,乳白色,富油性。气微,味淡。 【鉴别】 取本品粉末2g,加乙醚50ml,加热回流1小时,滤过,药渣再加乙醚20ml洗涤,弃去乙醚液,药渣加甲醇30ml,加热回流1小时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火麻仁对照药材2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甲苯-乙酸乙酯-甲酸(15:1:0.3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1%香草醛乙醇溶液-硫酸(1:1)混合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补中益气,久服肥健。”
2.《药品化义》:“麻仁,能润肠,体润能去燥,专利大肠气结便秘。凡年老血液枯燥,产后气血不顺,病后元气未复,或禀弱不能运行者皆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