郁李仁【泻下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郁李仁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山梅子、小李仁。 郁子,郁里仁,李仁肉

来源:蔷薇科植物欧李、郁李或长柄扁桃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
处方用名:郁李仁、炒郁李仁

药性:辛、苦、甘,平。归脾、大肠、小肠经。

功效:润肠通便,下气利水。

临床应用:
1.津枯肠燥,食积气滞,腹胀便秘
2.水肿,脚气浮肿,小便不利


1.肠燥便秘。本品质润多脂,润肠通便作用类似火麻仁而较强,且润中兼可行大肠之气滞。常与火麻仁、柏子仁、杏仁等润肠药同用,用于大肠气滞,肠燥便秘之证,如五仁丸(《世医得效方》)。若治产后肠胃燥热,大便秘滞,可与朴硝、当归、生地配伍,如郁李仁饮(《圣济总录》)。
2.水肿胀满及脚气浮肿。本品能利水消肿,可与桑白皮、赤小豆等利水消肿药同用,如郁李仁汤(《圣济总录》)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6~10g。

注意事项:孕妇慎用。

临床配伍:
1.配胡麻仁:郁李仁体润滑降,性专降下,滑肠通便的作用较强,善导大肠气滞便结、燥涩不通;胡麻仁益血而滋润肠燥,适于津枯血燥之大便秘结,实属益脾胃、滋肝肾之佳品。二者相须为用,一为缓泻,一为滋养,具有较好的补虚润肠通便作用。 2.配火麻仁:火麻仁偏人血分,甘平滑利,润燥通便,走而不守;郁李仁偏入气分,滑降行气,通便泻下。二药配伍,气血并调,润便泻下。 3.配槟榔:郁李仁利水消肿,槟榔降气行水,二药合用,有降气利水消肿之功,可治水气浮肿、脚气等证。 4.配桑白皮:郁李仁下气利尿,桑白皮宣肺行水,二药合用,宣肺行水、利尿消肘。 5.配瓜蒌仁:瓜蒌仁质润多油,善涤痰垢而导积滞,有滑肠通便的功效,再配郁李仁之体润滑降,具缓泻之功,善导大肠燥秘,两药配伍应用,功能润肠通便,可治肠燥津枯之便秘。

方剂

1、五仁丸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黄酮类成分:阿弗则林,山柰苷,郁李仁苷等;有机酸类成分:香草酸,原儿茶酸等;三萜类成分:熊果酸等,氰苷类成分:苦杏仁苷等。还含脂肪油、皂苷、纤维素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泻下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降压

炮制

炮制方法:
1.郁李仁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。用时捣碎。
2.炒郁李仁:取净郁李仁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表面深黄色,有香气逸出,取出。用时捣碎。
炮制作用:
1.郁李仁:味辛、苦、甘,性平。归脾、大肠、小肠经。具润燥滑肠、下气、利水的功能。生郁李仁用于津枯肠燥,食积气滞,腹胀便秘,水肿,脚气,小便不利。
2.炒郁李仁:药性较缓,适于老人、体虚及产后便秘,用法与生品相同。炒后可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小李仁 呈卵形,长5~8mm,直径3~5mm。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,一端尖,另端钝圆。尖端一侧有线形种脐,圆端中央有深色合点,自合点处向上具多条纵向维管束脉纹。种皮薄,子叶2,乳白色,富油性。气微,味微苦。
大李仁 长6~10mm,直径5~7mm。表面黄棕色。
【鉴别】 取本品粉末0.5g,加甲醇10ml,超声处理15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苦杏仁苷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三氯甲烷-乙酸乙酯-甲醇-水(3:8:5:2)10℃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磷钼酸硫酸溶液(磷钼酸 2g,加水20ml使溶解,再缓缓加入硫酸30ml,混匀)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大腹水肿,面目四肢浮肿,利小便水道。”
2、《用药法象》:“专治大肠气滞,燥湿润不通。”
3、《本草纲目》:“郁李甘苦而润,其性降,故能下气利水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