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南芫花、芫花条、药鱼草、莞花、头痛花、闷头花、老鼠花
来源:瑞香科植物芫花的干燥花蕾。
处方用名:芫花、醋芫花
药性:苦、辛,温;有毒。归肺、脾、肾经
功效:泻水逐饮,祛痰止咳;外用杀虫疗疮
临床应用:
1.水肿胀满,胸腹积水,痰饮积聚,气逆咳喘,二便不利
2.疥癣秃疮,痈肿,冻疮
1.胸胁停饮,水肿,臌胀。本品泻水逐饮作用与甘遂、京大戟相似而力稍逊,且以泻胸胁水饮,并能祛痰止咳见长。故适用于胸胁停饮所致的喘咳、胸胁引痛、心下痞鞭及水肿、臌胀等证。常与甘遂、京大戟等同用,如十枣汤(《伤寒论》)、舟车丸(《景岳全书》)等。
2.咳嗽痰喘。本品能祛痰止咳,用于咳嗽痰喘证。可单用或与大枣煎服。近代有用醋制芫花的粉剂及苯制芫花制成的胶囊或水泛丸,以防治慢性支气管炎,有良效。
3.头疮、白秃、顽癣及痈肿。本品外用能杀虫疗疮,用治头疮、白秃、顽癣等皮肤病及痈肿。治皮肤病可单用研末,或配雄黄用猪脂调敷。治痈肿,用本品研末,胶和如粥敷之(《千金方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.5~3g;研末吞服,1次0.6~0.9g,1日1次;内服醋炙用,以减低毒性。外用适量,生用。
注意事项:孕妇及虚弱者禁用。不宜与甘草同用。
1、十枣汤
化学成分:含二萜原酸酯类、黄酮类和挥发油等成分。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芫花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等;黄酮类主要有芫花素、3-羟基芫花素、芹菜素等;挥发油中含棕榈酸、油酸、亚油酸、苯甲醛等。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泻下
(2)利尿
(3)抗菌
(4)抗肿瘤
(5)抗炎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镇咳
(2)祛痰
(3)致流产
芫花除去杂质。醋芫花取净芫花,照醋炙法炒至醋吸尽。每100kg芫花,用醋30kg。
【性状】 本品常3~7朵簇生于短花轴上,基部有苞片1~2片,多脱落为单朵。单朵呈棒槌状,多弯曲,长1~1.7cm,直径约1.5mm;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绿色,密被短柔毛,先端4裂,裂片淡紫色或黄棕色。质软。气微,味甘、微辛。 【鉴别】 (1)本品粉末:灰褐色。花粉粒黄色,类球形,直径23~45μm,表面有较明显的网状雕纹,萌发孔多数,散在。花被下表面有非腺毛,单细胞,多弯曲,长88~780μm,直径15~23μm,壁较厚,微具疣状突起。 (2)取本品粉末1g,加甲醇25ml,超声处理1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芫花对照药材1g.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再取芫花素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通则0502)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。以甲苯-乙酸乙酯-甲酸(8:4:0.2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咳逆上气,喉鸣喘,咽肿短气,……疝瘕,痈肿,杀虫鱼。”
2.《名医别录》:“消胸中痰水,喜唾,水肿,五水在五藏皮肤及腰痛,下寒毒、肉毒。”
3.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水饮痰辟,胁下痛。”“芫花留数年陈久者良。用时以好醋煮数十沸,去醋,以水浸一宿,晒干用,则毒灭也。或以醋炒者次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