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霜【泻下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巴豆霜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

来源:大戟科植物巴豆干燥净仁的炮制加工品。

处方用名:巴豆霜

药性:辛,热;有大毒。归胃、大肠经

功效:峻下冷积,逐水退肿,豁痰利咽;外用蚀疮。

临床应用:
1.寒积便秘
2.小儿乳食停积
3.腹水鼓胀,二便不通
4.喉风,喉痹
5.痈肿脓成未溃,疥癣恶疮,疣痣


1.寒积便秘。本品辛热,能峻下冷积,开通肠道闭塞。可单用巴豆霜装入胶囊服,或配大黄、干姜制丸服,适用于寒邪食积,阻结肠道,大便不通,腹满胀痛,病起急骤,气血未衰者,如三物备急丸(《金匮要略》)。
2.腹水臌胀。本品峻泻,有较强的逐水退肿作用。用治腹水臌胀,可用巴豆配杏仁为丸服(《肘后方》)。近代用本品配绛矾、神曲为丸,即含巴绛矾丸,用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。
3.喉痹痰阻。本品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。治喉痹痰涎壅塞气道,呼吸困难,甚则窒息欲死者,可单用巴豆,去皮,线穿纳入喉中,牵出即苏;近代用于白喉及喉炎引起喉梗阻,用巴豆霜吹入喉部,引起呕吐,排出痰涎,使梗阻症状得以缓解。治痰涎壅塞、胸膈窒闷、肢冷汗出之寒实结胸者,常与贝母、桔梗同用,如三物小白散(《伤寒论》)。此外,小儿痰壅、乳食停积甚则惊悸者,可用本品峻药轻投,可祛痰、消积,常与胆南星、朱砂、六神曲等同用,如万应保赤散(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)。
4.痈肿未溃、疥癣恶疮。本品外用有蚀腐肉、疗疮毒作用。治痈肿成脓未溃者,常与乳香、没药、木鳖子等熬膏外敷,以蚀腐皮肤,促进破溃排脓;治恶疮,单用本品炸油,以油调雄黄、轻粉末,外涂疮面即可。

用法用量:0.1~0.3g,多入丸散用。外用适量。

注意事项:孕妇及虚弱者禁用。不宜与牵牛子同用。

临床配伍:
用于大腹水肿。巴豆峻下,能逐水消肿,可配杏仁炙黄为丸服。如《时后方》之冶水蛊腹大动摇有水声者。现代则用本品配绛矾,名含巴绛矾丸,以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。

方剂

1、天台乌药散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脂肪酸类成分:巴豆油酸,巴豆酸,棕榈酸,月桂酸,巴豆醇:毒蛋白类成分:巴豆毒素,巴豆毒素Ⅰ、Ⅱ。还含巴豆苷、巴豆异鸟嘌呤、巴豆生物碱等。

药理作用:
巴豆油外用,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。口服半滴至1滴,即能产生口腔、咽及胃黏膜的烧灼感及呕吐,短时期内可有多次大量水泻,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;巴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喉杆菌、流感杆菌、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;巴豆油有镇痛及促血小板凝集作用。巴豆提取物对小鼠腹水型与艾氏腹水癌有明显抑制作用;巴豆油、巴豆树脂和巴豆醇脂类有弱性致癌活性。

炮制

取巴豆仁,照制霜法制霜,或取仁碾细后,测定脂肪油含量,加适量的淀粉,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规定,混匀,即得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为粒度均匀、疏松的淡黄色粉末,显油性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粉末淡黄棕色。胚乳细胞类圆形,内含脂肪油滴、糊粉粒及草酸钙结晶。
(2)取本品,照巴豆[鉴别](2)项试验,显相同的结果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破癥瘕结聚,坚积,留饮痰癖,大腹水胀,荡涤五脏六腑,开通闭塞,利水谷道,去恶肉。”
2.《名医别录》:“疗女子月闭,烂胎,金疮脓血不利,丈夫阴疒颓,杀斑蝥毒。”
3.《本草通玄》:“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,有斩关夺门之功,气血未衰,积邪坚固者,诚有神功,老羸衰弱之人,轻妄投之,祸不旋踵。巴豆、大黄,同为攻下之剂,但大黄性冷,腑病多热者宜之;巴豆性热,脏病多寒者宜之。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,多用大黄。东垣治五积属脏者,多用巴豆。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