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金子【泻下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千金子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蜀本草》

别名:千两金、菩萨豆、续随子、联步、滩板救

来源:大戟科植物续随子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
处方用名:千金子、续随子、千金子霜

药性:辛,温;有毒。归肝、肾、大肠经。

功效:泻下逐水,破血消癥;外用疗癣蚀疣。

临床应用:
1.二便不通,水肿,痰饮,积滞胀满
2.血瘀经闭,癥瘕
3.顽癣,赘疣


1.水肿、臌胀。本品能泻下逐水消肿,功似甘遂,其性峻猛。宜用于二便不利之水肿实证。单用有效,或配大黄,酒水为丸服,或与防已、槟榔、葶苈子、桑白皮等行气利水药同用,以增强逐水消肿之功,如续随子丸(《证治准绳》)。
2、癥瘕、经闭。本品有破瘀血、消癥瘕、通经脉的作用。治癥瘕痞块者,可配轻粉、青黛为末,糯米饭粘合为丸服,如续随子丸(《圣济总录》);治瘀滞经闭者,可与当归、川芎、红花同用。
此外,本品还有攻毒杀虫作用,可用治顽癣、恶疮肿毒及毒蛇咬伤等,可内服、外用。

用法用量:生千金子,1~2g,去壳,去油用,多入丸散服;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千金子霜0.5~1g,多入丸散服;外用适量。

注意事项:孕妇及虚弱者禁用。

临床配伍:
1.治水气:联步一两,去壳研,以纸裹,用物压出油,重研末,分作七服。每治一人,只可一服,丈夫生饼子酒下,妇人荆芥汤下。凡五更服之,至晚自止,后以厚朴汤补之,频吃益善。仍不用吃盐、醋一百日。(《斗门方》)
2.治阳水肿胀:续随子(炒,去油)二两,大黄一两。为末,酒、水丸绿豆大。每服以白汤送下五十丸,以去陈莝。(《摘元方》)
3.治小便不通,脐腹胀痛不可忍:续随子(去皮)一两,铅丹半两。上二味,先研续随细,次入铅丹,同研匀,用少蜜和作团,盛瓷罐内密封,于阴处掘地坑埋之,上堆冰雪,惟多是妙,腊月合,至春末取出,研匀,别炼蜜丸如梧桐于大。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,煎木通汤下,不拘时,甚者不过再服,要效速,即化破服。病急旋合亦得。(《圣济总录》续随子丸)

方剂

1、紫金锭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脂肪油:油酸,棕榈酸,亚油酸;二萜醇酯类成分:巨大戟二萜醇3-十六烷酸酯,7-羟基千金二萜醇;甾醇类成分:千金子甾醇,菜油甾醇;香豆素类成分:瑞香素,千金子素,异千金子素,七叶内酯等。

药理作用:
种子中的脂肪油,新鲜时无味,无色,但很快变恶臭而有强辛辣味,对胃肠有刺激,可产生峻泻,作用强度为蓖麻油的3倍,致泻成分为千金子甾醇。

炮制

炮制方法:
1.千金子:生千金子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筛去灰屑,洗净,曝晒后,搓去皮,取仁。
2.千金子霜:取净千金子仁,碾成泥状,用布包严,蒸热,压榨去油,如此反复操作,至药物松散不再黏结成饼为度。少量者,碾碎用吸油纸数层包裹,加热,反复压榨换纸,以纸上不显油痕即可。
炮制作用:
1.千金子:味辛,性温;有毒。归肝、肾、大肠经。具有逐水消肿,破血消癥,散结的功能。生品逐水消肿,破血消癥。但毒性较大,作用峻烈,多供外用,可治顽癣,疣赘。
2.千金子霜:泻下作用缓和,并能降低毒性,临床上内服多用千金子霜,可配入丸散剂内服,用于水肿胀满,积聚癥块,诸疮肿毒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呈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约5mm,直径约4mm。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,具不规则网状皱纹,网孔凹陷处灰黑色,形成细斑点。一侧有纵沟状种脊,顶端为突起的合点,下端为线形种脐,基部有类白色突起的种阜或具脱落后的疤痕。种皮薄脆,种仁白色或黄白色,富油质。气微,味辛。 【鉴别】 (1)本品横切面:种皮表皮细胞波齿状,外壁较厚,细胞内含棕色物质;下方为1~3列薄壁细胞组成的下皮;内表皮为1列类方形栅状细胞,其侧壁内方及内壁明显增厚。内种皮栅状细胞1列,棕色,细长柱状,壁厚,木化,有时可见壁孔。外胚乳为数列类方形薄壁细胞;内胚乳细胞类圆形;子叶细胞方形或长方形,均含粉粒。 (2)取本品粉末2g,置索氏提取器中,加石油醚(30~60℃)80ml,加热回流30分钟,滤过,弃去石油醚液,药渣加乙醇80ml,加热回流1小时,放冷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乙醇10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秦皮乙素对照品,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、对照品溶液1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甲苯-乙酸乙酯-甲酸(5:4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 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蜀本草》:“治积聚痰饮,不下食,呕逆及腹内诸疾。”
2.《开宝本草》:“主妇人血结月闭,癥瘕痃癖瘀血,蛊毒……心腹痛,冷气胀满;利大小肠。”

> 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