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艽【祛风湿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秦艽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秦胶、秦纠、左秦艽

来源:龙胆科植物秦艽、麻花秦艽、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。

处方用名:秦艽

药性:辛、苦,平。归胃、肝、胆经。

功效:祛风湿,清湿热,舒筋络,止痹痛,退虚热。

临床应用:
1.风湿痹证,筋脉拘挛,骨节酸痛
2.中风半身不遂
3.湿热黄疸
4.骨蒸潮热,小儿疳积发热


1.风湿痹证。本品辛散苦泄,质偏润而不燥,为风药中之润剂。风湿痹痛,筋脉拘挛,骨节酸痛,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。其性偏寒,兼有清热作用,故对热痹尤为适宜,多配防己、牡丹皮、络石藤、忍冬藤等;若配天麻、羌活、当归、川芎等,可治风寒湿痹,如秦艽天麻汤(《医学心悟》)。
2.中风不遂。本品既能袪风邪,舒筋络,又善“活血荣筋”,可用于中风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四肢拘急,舌强不语等,单用大量水煎服即能奏效。若与升麻、葛根、防风、芍药等配伍,可治中风口眼喎斜,言语不利,恶风恶寒者,如秦艽升麻汤(《卫生宝鉴》);与当归、熟地、白芍、川芎等同用,可治血虚中风者,如秦艽汤(《不知医必要》)。
3.骨蒸潮热,疳积发热。本品能退虚热,除骨蒸,亦为治虚热要药。治骨蒸日晡潮热,常与青蒿、地骨皮、知母等同用,如秦艽鳖甲散(《卫生宝鉴》);若与人参、鳖甲、柴胡等配伍,可治肺痿骨蒸劳嗽,如秦艽扶羸汤(《杨氏家藏方》);治小儿疳积发热,多与薄荷、炙甘草相伍,如秦艽散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。
4.湿热黄疸。本品苦以降泄,能清肝胆湿热而退黄。《海上集验方》即单用为末服;亦可与茵陈蒿、栀子、大黄等配伍,如山茵陈丸(《圣济总录》)。
此外,本品尚能治痔疮、肿毒等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3~10g。

临床配伍:
1.与防己、牡丹皮等配伍,祛风湿、清热、通络止痹,治疗风湿痹证属热者;
2.与羌活、独活、桂枝等配伍,治疗风湿痹证属寒者;
3.与鳖甲、青蒿配伍,清退虚热,治疗骨蒸潮热、盗汗,如秦艽鳖甲散;
4.与茵陈、栀子配伍,祛湿退黄,用于肝胆湿热黄疸,如山茵陈丸。

方剂

1、清骨散
2、疏凿饮子
3、大秦艽汤
4、独活寄生汤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成分为龙胆苦苷(含量为0.2%~1.5%),在提取过程中遇氨转变为生物碱:秦艽碱甲(即龙胆碱)、秦艽碱乙(即龙胆次碱)、秦艽碱丙,此外还有挥发油和糖类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抗炎
(2)镇痛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镇静解热
(2)保肝利胆
(3)升高血糖
(4)降血压
(5)利尿
(6)抗菌

炮制

将原药除去杂质,切去芦头,温水泡洗后捞出,沥干余水,麻袋盖闷至药材柔软,切斜厚片,晒干。饮片近圆形斜厚片,表面棕黄色,有扭曲的纵皱纹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秦艽 呈类圆柱形,上粗下细,扭曲不直,长10~30cm,直径1~3cm。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,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,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略显油性,皮部黄色或棕黄色,木部黄色。气特异,味苦、微涩。
麻花艽 呈类圆锥形,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,直径可达7cm。表面棕褐色,粗糙,有裂隙呈网状孔纹。质松脆,易折断,断面多呈枯朽状。
小秦艽 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,长8~15cm,直径0.2~lcm。表面棕黄色。主根通常1个,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,下部多分枝。断面黄白色。
【鉴别】 (1)取本品粉末0.5g,加甲醇10ml,超声处理15分钟,滤过,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龙胆苦苷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、对照品溶液1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,以乙酸乙酯-甲醇-水(10:2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254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(2)取栎癭酸对照品,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0.5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〔鉴别〕(1)项下的供试品溶液5μl和上述对照品溶液1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三氯甲烷-甲醇-甲酸(50:1:0.5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寒热邪气,寒湿风痹,肢节痛,下水,利小便。”
2.《名医别录》:“疗风无问久新,通身挛急。”
3.《冯氏锦囊秘录》:“秦艽风药中之润剂,散药中之补剂,故养血有功。中风多用之者,取祛风活络,养血舒筋。盖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耳。”

> :absol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