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己【祛风湿药】
  • 大字体
  • 中字体
  • 小字体
  • 进入社区

防己

基本内容

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
别名:木防己

来源: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。

处方用名:防己

药性:苦,寒。归膀胱、肺经。

功效:祛风湿,止痛,利水消肿。

临床应用:
1.风湿痹痛
2.水肿,脚气肿痛,小便不利
3.湿疹疮毒


1.风湿痹证。本品辛能行散,苦寒降泄,既能袪风除湿止痛,又能清热。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,肢体酸重,关节红肿疼痛,及湿热身痛者,尤为要药,常与滑石、薏苡仁、蚕沙、栀子等配伍,如宣痹汤(《温病条辨》);若与麻黄、肉桂、茯苓等同用,亦可用于风寒湿痹,四肢挛急者,如防己饮(《圣济总录》)
2.水肿,小便不利,脚气。本品苦寒降利,能清热利水,善走下行而泄下焦膀胱湿热,尤宜于下肢水肿,小便不利者。常与黄芪、白术、甘草等配伍,用于风水脉浮,身重汗出恶风者,如防己黄芪汤(《金匮要略》);若与茯苓、黄芪、桂枝等同用,可治一身悉肿,小便短少者,如防己茯苓汤(《金匮要略》);与椒目、葶苈子、大黄合用,又治湿热腹胀水肿,即己椒苈黄丸(《金匮要略》)。治脚气足胫肿痛、重着、麻木,可与吴茱萸、槟榔、木瓜等同用;《本草切要》治脚气肿痛,则配木瓜、牛膝、桂枝、枳壳煎服。
3.湿疹疮毒。本品苦以燥湿,寒以清热,治湿疹疮毒,可与苦参、金银花等配伍。
此外,本品有降血压作用,可用于高血压病。

用法用量:煎服,5~10g。

注意事项:本品苦寒易伤胃气,胃纳不佳及阴虚体弱者慎服。

临床配伍:
1、用治风湿痹证。本品辛能行散,苦寒降泄,既能袪风除湿止痛,又能清热。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,肢体酸重,关节红肿疼痛,及湿热身痛者,尤为要药,常与滑石、薏苡仁、蚕沙、栀子等配伍,如宣痹汤。(《温病条辨》)
2、用于治风寒湿痹,四肢挛急:与麻黄、肉桂、茯苓等同用,如防己饮。(《圣济总录》)
3、用于治水肿,腹水,小便不利,脚气:本品苦寒降利,能清热利水,善走下行而泄下焦膀胱湿热,尤宜于下肢水肿,小便不利者。常与黄芪、白术、甘草等配伍,用于风水脉浮,身重汗出恶风者,如防己黄芪汤。(《金匮要略》)。
4、用于治一身悉肿,小便短少:与茯苓、黄芪、桂枝等同用,如防己茯苓汤。(《金匮要略》)
5、用于治湿热腹胀水肿:与椒目、葶苈子、大黄合用,即己椒苈黄丸。(《金匮要略》)
6、用于治脚气足胫肿痛、重着、麻木:与吴茱萸、槟榔、木瓜等同用。《本草切要》

方剂

1、大羌活汤
2、己椒苈黄丸
3、萆薢化毒汤
4、归灵内托散
5、加味二妙散
6、宣痹汤
7、防己黄芪汤
8、万灵膏

药理

化学成分:主要含粉防己碱,防己诺林碱,轮环藤酚碱,氧防己碱,防己斯任碱等。
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抗炎
(2)镇痛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降压
(2)抗心律失常
(3)抗心肌缺血
(4)抑制血小板聚集
(5)抗肝纤维化
(6)抗肿瘤
(7)抗菌

炮制

除去杂质,稍浸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
性状和鉴别

【性状】 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、半圆柱形或块状,多弯曲,长5~10cm,直径1~5cm。表面淡灰黄色,在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。体重,质坚实,断面平坦,灰白色,富粉性,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。气微,味苦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横切面:木栓层有时残存。栓内层散有石细胞群,常切向排列。韧皮部较宽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占大部分,射线较宽;导管稀少,呈放射状排列;导管旁有木纤维。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,并可见细小杆状草酸钙结晶。
(2)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15ml,加热回流1小时,放冷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粉防己碱对照品、防己诺林碱对照品,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三氯甲烷-丙酮-甲醇-5%浓氨试液(6:1:1:0.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
古籍参考

1.《名医别录》:“疗水肿,风肿,去膀胱热,伤寒,寒热邪气,中风手足挛急……通腠理,利九窍。”
2.《本草拾遗》:“汉(防己)主水气,木(防己)主风气,宣通。”
3.《本草求真》:“防己,辛苦大寒,性险而健,善走下行,长于除湿、通窍、利道,能泻下焦血分湿热,及疗风水要药。”

> :absolute;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