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别名:南五加皮、五谷皮
来源: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。
处方用名:五加皮
药性:辛、苦,温。归肝、肾经。
功效:祛风除湿,补益肝肾,强筋壮骨,利水消肿。
临床应用:
1.风湿痹病
2.筋骨痿软,小儿行迟,体虚乏力
3.水肿,脚气肿痛
1.风湿痹证。本品辛能散风,苦能燥湿,温能袪寒,且兼补益之功,为强壮性袪风湿药,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。治风湿痹证,腰膝疼痛,筋脉拘挛,可单用或配当归、牛膝、地榆等,如五加皮酒(《本草纲目》);亦可与木瓜、松节同用,如五加皮散(《沈氏尊生书》)。
2.筋骨痿软,小儿行迟,体虚乏力。本品有温补之效,能补肝肾,强筋骨。又常用于肝肾不足,筋骨痿软者,常与杜仲、牛膝等配伍,如五加皮散(《卫生家宝》);治小儿行迟,则与龟甲、牛膝、木瓜等同用,如五加皮散(《保婴撮要》)。
3.水肿,脚气。本品能温肾而除湿利水。治水肿,小便不利,每与茯苓皮、大腹皮、生姜皮、地骨皮配伍,如五皮散(《和剂局方》);若风寒湿壅滞之脚气肿痛,可与远志同用,如五加皮丸(《瑞竹堂经验方》)。
用法用量:煎服,5~10g;或酒浸、入丸散服。
临床配伍:
1.与杜仲、牛膝配伍,祛风除湿、补益肝肾、强壮筋骨,治疗风湿痹痛见肝肾亏损、筋骨痿软,如五加皮酒;
2.与茯苓皮、大腹皮、地骨皮等配伍,温肾除湿利水,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,如五皮散。
1、生血补髓汤
2、补肾壮筋汤
3、壮筋续骨丹
4、舒筋活血汤
5、五皮饮
6、五加皮汤
7、补筋丸
化学成分:五加皮主要含有刺五加苷B1、紫丁香苷、棕榈酸、右旋芝麻素、16α-羟基-(-)-贝壳松-19-酸、β-谷甾醇、β-谷甾醇葡萄糖苷、亚油酸及维生素A、维生素B等。
药理作用:
1.主要药理作用
(1)抗炎
(2)免疫功能
(3)镇痛
2.其他药理作用
(1)镇静
(2)抗利尿
(3)抗应激
(4)性激素样作用
(5)降血糖
(6)抗溃疡
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【性状】 本品呈不规则卷简状,长5~15cm,直径0.4~1.4cm,厚约0.2cm。外表面灰褐色,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瘢痕;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,有细纵纹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灰白色。气微香,味微辣而苦。 【鉴别】 (1)本品横切面:木栓层为数列细胞。栓内层窄,有少数分泌道散在。韧皮部宽广,外侧有裂隙,射线宽1~5列细胞;分泌道较多,周围分泌细胞4~11个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细小淀粉粒。 粉末灰白色。草酸钙簇晶直径8~64μm,有时含晶细胞连接,簇晶排列成行。木栓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,壁薄;老根皮的木栓细胞有时壁不均匀增厚,有少数纹孔。分泌道碎片含无色或淡黄色分泌物。淀粉粒甚多,单粒多角形或类球形,直径2~8μm;复粒由2分粒至数十分粒组成。 (2)取本品粉末0.2g,加二氯甲烷10ml,趄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五加皮对照药材0.2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再取异贝壳杉烯酸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3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石油醚(60~90℃)-丙酮-异丙醇-甲酸(12:2:0.5:0.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,分别在日光和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日光下显相同颜色的斑点;紫外光灯下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心腹疝气腹痛,益气,疗躄,小儿不能行,疽疮阴蚀。”
2.《名医别录》:“主男子阴痿,囊下湿,小便余沥,女人阴痒及腰脊痛,两脚疼痹风弱,五缓,虚羸,补中益精,坚筋骨,强志意,久服轻身耐老。”
3.《本草思辨录》:“五加皮,宜下焦风湿之缓证。若风湿搏于肌肤,则非其所司。古方多浸酒、酿酒及酒调末服之,以行药势。”